海尔:国际化最重要也最困难
十年前,海尔的海外销售额只有5000万美元。十年后的今天,海尔已经是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厂商,海外销售达到30亿美元。这十年来,海尔的国际竞争力虽然持续上升,但并不意味着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在缩小。
对海尔而言,国际化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家电是充分竞争的行业,没有国内和国际市场之分。海尔如果不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国内的冠军很快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如何与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竞争,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但海尔国际化的进展还是较慢。现在,海尔产品在欧美、日本都有一定名气,但缺乏美誉度。在美国,海尔的小冰箱居第一位,但美国的主流产品是大冰箱。在日本,海尔的五公斤以下洗衣机也是第一,但日本的主流产品是七公斤以上的大洗衣机。所以,海尔最直截了当的目标是成为当地市场的名牌,就像美国人不认为丰田是日本品牌,而是美国品牌一样。在欧洲,海尔要成为像西门子和飞利浦那样的名牌,这是非常大的挑战。
惠而浦是海尔在白色家电领域的目标。我们和惠而浦的距离不是“一步之遥。惠而浦把美泰克兼并了,规模增加到190亿美元,我们再次被拉开了距离。更重要的是,在综合竞争力方面,海尔和惠而浦的差距可能更大。比如,惠而浦已经是全球布局,而海尔刚刚开始在全球布局。再比如,惠而浦开发的产品能够起到行业导向作用,能够引导市场,而我们开发的产品只能如何去适应市场。
2006年,海尔发力于全球布局,这是一场生死之战,海尔要么通过全球化战略而真正的上去,要么就被人家淘汰。我认为,全球化发展到最后,不管哪个行业只会剩下几家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全球化迫切要求海尔抓紧时间去全球布局和精耕细作。
海尔目前正处于一个高原期,身处海拔5000米,但我们的目标是8000米,因为对手都在珠穆朗玛峰上,不仅路还很长,最后能否上去都是问题。正是因为国外对手非常强大,我们原来的有效办法可能都不行了,这就更加需要变革企业的内部机制,尤其是解决大企业病。
海尔面临外部对手和内部机制的双重压力,突出表现就是利润问题。一是原本利润率就不高,二是全球化的投入很大而直接影响利润。海尔虽然仍有利润,但没有过去那么高了。这就好比高原上空气稀薄,发展下去就会窒息。所以,我要求干部们都研究一个关键问题:在高原期如何获得丰厚的利润,找到我们的氧气袋,否则就很难再往上攀登。
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