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轴承加强自主创新向强国迈进
近几年轴承工业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号召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原材料价格上涨、热加工技术落后、研发和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也在困扰着轴承工业的发展,究竟轴承工业该何去何从?透过记者对轴承工业协会理事长张 凡的采访,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了解轴承行业的现状,也希望能引起业界同行的关注。
记者:目前国内轴承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如何?
张理事长:2007年轴承行业销售收入760亿元,国内企业大概670亿元,比2006年销售增长22.6%;产量90亿套,比2006年增长26.8%;出口创汇21.51亿美元,比2006年约增长30.5%;进口轴承用汇21.55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约26.89%,进出口基本持平。
现在轴承行业的从业人数大约30多万,其中,高级人才占的比例在这几年相对提高了。
目前,轴承行业整体发展情况有两个特点:一是行业的企业数量过多、过散,按国家统计局对限额以上企业(年销售额500万元)统计,全国轴承企业有1400多家;二是规模性的增长比快。按照我国轴承行业现在产能的增长速度,“十一五”规划的产能目标有可能提前两年半达到,而产量现在已经完成。但是,其中一些产品的技术水平还难以达到规划预定目标,这些技术和产品质量上的差距也是我们与国外轴承的差距所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轴承的产业群分布逐步演变并形成若干特点:第一,浙江作为我国轴承大省,产量占全国近一半,产品大多为微小型轴承,销售额占全国30%,出口创汇占全国40%;另外,浙江还是我国轴承毛坯的生产基地,产品供应全国并行销国际市场。第二,江苏省轴承以滚针轴承产品为特色,主要集中在苏州、常州一带;此外,江苏的轴承装备制造能力很强,包括轴承磨床及自动线、热处理设备、轴承装配自动线及清洗设备等。第三,辽宁瓦房店地区以大型轴承为主,如轧机轴承,现在瓦房店地区堪称中国轴承之都,轴承产能近100亿元。此外,山东聊城地区以专业化生产轴承保持器为主,其产品销往国内外。
面对与国外的差距,轴协始终贯彻一个发展战略,即从“十五”规划开始,用3~4个五年计划,使我国由轴承生产大国向轴承强国转变,为此在行业工作中实行一个工作方针:即“一个推动,两个加强”。一个推动即全力推动轴承工业的发展。两个加强:一是加强行业的信息服务,其中包括统计信息、技术信息,以及各方面的管理、人才,真正起纽带和桥梁的作用;二是加强国际交流,让企业跟国际接轨,走向世界。在行业发展思路上实现一个根本转变,即从原来的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所以,协会每年都会举办一些技术交流、技术研讨和和展览会,并组织联合技术攻关此外,协会也会组织一些企业到国外考察,参加国外的展览会。
记者:近几年,诸如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对轴承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请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国内企业应如何应对?
张理事长:近年来,轴承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如轴承钢和相关有色金属的价格不断爆涨,同时轴承行业是基础件行业,受到上下游产品两面的挤压,再加上物价和人力资源的上升因素,使我轴承行业各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面临巨大的压力。
轴承行业面对钢材大幅度涨价只能依靠企业内部尽量消化,如改进工艺、节能减排等措施,这对大多数企业确实带来很大困难。
当然,原材料上涨对整顿行业、优胜劣汰,对整个轴承行业的发展是有利的,所以这是协会今年关注的一个重点。同时,为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协会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了协会2008年的工作重点。我们准备5月份在洛阳开一个节能减排的会议,召集一些企业探讨在热加工退火工艺上进行改进提高,开展节能、节电活动。节能主要是通过采取更先进的热处理工艺、淘汰老设备等来改善,还包括节材,如采用冷辗扩技术提高材料利用率等,这样就能从行业内部部分的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记者:瑞典、德国和日本等国外知名的轴承企业目前纷纷在国内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建厂,这将对国内的轴承行业带来哪些冲击?
张理事长:外资进入中国经历了如下过程:合资→控股→独资→扩张产能和研发能力。到现在为止,八大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约30个轴承厂。外资公司竭力进军中国轴承的高端市场,客观上对国内的轴承企业形成一个竞争的压力。
现在,国外独资企业产能占中国轴承不到20%,但在高端市场占有的比例约70%。出口的21.51亿美元中,既包括外企也包括内企,但是进口的21.55亿美元中则大部分是国外的轴承,这些都是高端产品。所以国内企业要有危机感、紧迫感。
面对外资企业的竞争,我们要时刻警钟长鸣。现在国内的企业瞄准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水平,靠自身产品研发、技术与外企竞争,大企业集团、小巨人企业都做的不错,很多企业都主动根据自己的优势和产品的特色结合起来,在某类产品上与国外品牌展开竞争。
因此,根据中国的特点,协会要求,“十一五”或后期,能有部分企业或部分产品可与国际抗争。而微小型轴承、电机轴承等目前已与国外基本接轨,中国的微小型轴承在噪声、精度和寿命等方面都很优越;大型轴承如轧机轴承、关节轴承有些技术也接近国际水平。此外,我们要求从工艺稳定入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积极推进名牌战略。
记者:对轴承寿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的是热处理工艺、先进的装备(锻压)及新材料的研发,请介绍一下国内目前这几方面的发展情况?目前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张理事长:对于热处理工艺协会推广保护气氛热处理、双细化、贝氏体淬火等先进的热处理方法,以减少氧化皮,减少变形。而对于热处理设备,虽然爱协林的设备很贵,但行业里用的仍较多,而江浙一带的热处理炉性价比则很高。 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