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专利 扼住了企业发展的咽喉(1)
技术空心化
权威统计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锭、化纤、摩托车、洗衣机、冰箱、空调、彩电、电脑、手机生产国。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名列全球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三大世界级制造基地,制造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但仍称不上制造业强国。企业缺乏竞争力、利润微薄、缺乏核心技术也是有目共睹的。
如何使中国制造业避免沦为全球产业链条的最低端,走出笼罩在国人头顶的“廉价”阴影,已成为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和制造企业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有专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用“世界加工厂”替代“世界工厂”比较准确,因为我们缺乏核心技术,只能受制于人。如果我们掌握了核心技术,那就意味着在技术上掌握了主导权,并对上下游产业形成决定性的影响。以联想为例,虽然联想具备了相对较好的品牌优势,但由于缺乏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其最终受益者并不是自己,而是英特尔和微软。
8月15日,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说,“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结构不转变,保持9.5%的增长速度就不可能,必然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经验证明,凡是成功和有远见的企业家都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技术开发的。在中国像海尔、华为这样的企业如果有100家、1000家,那么我国转变粗放增长方式的战略就会大有希望”。
在2002年《世界竞争力年鉴》中,我国的研究开发要素在49个国家中列32位,尚属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国家之一。2002年,中国授权发明专利6000余件,其中2/3 来自在华的外资企业,且这些专利主要集中于IT、生物医药等高技术领域。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字显示,全国大中型企业中71%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开发机构,2/3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活动。2003年,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的比例是1.52%,其中新产品开发只占产品销售比例的0.66%,国际经验证明,技术开发经费不能低于销售的3%,否则企业就失去了竞争力。高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要占10%以上。“技术开发的重要性喊了20多年,大多数企业连自己的开发机构和研发活动都没有,很多企业处在生产产品、不搞研发的状况。”郑新立副主任说。
为什么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郑新立表示,主要是体制、机制的原因。“中央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讲,改革理论有两大创新,一是混合所有的股份制将成为公有制的主要组成形式;第二,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现在大部分企业是国有独资公司,大部分没有把技术开发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目前的制度下,企业家的想法是,在自己的任期内实施技术研发投放代表着风险的增加、利润的减少,投资后产生的效益可能是下一任的业绩,当然企业的领导没有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因此要改革这种产权制度,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私人股、外资股、法人股、多元化的股东会,由股东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的作用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注定要重视技术开发投入,不能有短期行为”。
郑新立一再强调,因此,改变中国目前技术投入少的状况,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产业制度,建立混合所有的股份制企业与相关的公司治理结构。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王景川的话更为直接:“我国多数行业和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国外,缺乏能够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技术体系,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面对这种情况,“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并不是危言耸听。
专利之困
随着美国、日本在一些传统制造领域的优势渐失,知识产权争端已成为他们收复市场的主要非贸易手段。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逐步淡化,技术壁垒的力量则日益凸显。跨国公司不仅仅把“知识产权”当作一个法律手段运用,而且当作一种市场策略在使用。
其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从市场日益扩大的中国企业手中分取一部分利润;二是通过收缴专利费提高中国企业的产品成本,削弱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保卫自己原有市场;三是打压中国竞争对手,降低中国产品的可信度。
一组数字显示了中国正成为制造强国以知识产权为武器激烈狙击的对象:
2003年1月,思科起诉华为,称华为涉嫌盗用、抄袭了思科拥有知识产权的文件和资料并侵犯思科的其他多项专利;
2003年2月,北汽福田公司生产的农用拖拉机和割草机,因涉嫌侵犯美国公司专利被提起“337调查”;
2003年3月,美国辉瑞公司以侵犯伟哥专利为由申请对包括7家中国公司在内的15家企业进行调查;
2003年5月,美国一电池公司指控南孚等24家企业对其无汞电池侵权,要求进行“337调查”……
仅加入世贸以来,我国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元。至今影响最大的案例是“DVD 专利联合许可”系列纠纷,我国的DVD 厂商为此支付日、美、欧企业结盟的“6C”、“3C”等30多亿元人民币,还将继续支付数百亿元人民币。2002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因专利赔偿的损失近200亿元人民币,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1.5%,约占机电产品出口利润的30%。我国企业在众多领域遭受的跨国知识产权纠纷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