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价主要支撑仍是供需状况
“我仍然非常看好铜,和过去五年一样,我仍然认为大宗商品处于牛市之中。”摩根大通证券有限公司商品研究主管马丁·斯奎尔斯在26日举办的“2008上海铜铝峰会”上表示。
马丁·斯奎尔斯在其题为“铜:供应短缺支撑高价”的讲演中表示,虽然从全球范围来看,金融市场处于动荡之中,全球采购经理人指数也预示着经济增长正在放缓,同时中国的信贷也在收紧,但铜价却在连创新高,报告库存也在不断下降,铜价走高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他认为,虽然很多机构分析,是由于投机力量和传统基金的进入推动了包括铜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但实际上供不应求或者说重建库存“缓冲垫”的问题,才是支撑铜价走高的根本性因素。
“铜供应的增加仍是一个问题。”他说,近两年全球矿业并购增速加快,而并购完成后收购商放慢了一些矿产项目的开发,影响了铜矿的供应。同时新产能扩张引起了成本的上升。“此外,铜矿主产国动荡的政治环境、不断发生的罢工,以及资源瓶颈都制约了铜矿的供应。以上原因就已经造成了今年超过30万吨产量的损失。”
马丁·斯奎尔斯认为,今后一段时期,铜价上涨的可能大于下降的可能。“尽管表面上美国经济下滑的风险超过前两个季度,但是除房地产和银行领域外,多数企业都具有较为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如果供应和库存增加之前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出现稳定,铜价可能达到1万美元、1.2万美元甚至更高。”
迈科期货副总经理沈海华在发言中也表示,铜价走高的原因既有资金推动的因素,但更多还是由基本面的供需关系所决定的。目前在宏观经济方面,虚拟经济问题大于实体经济问题。虽然经济前景有些堪忧,但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生产并没有出现大的滑坡。同时,在全球铜矿品位下降、罢工连连、事故多发,以及水、电资源短缺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铜矿产量可能无法达到预期,不能满足冶炼需求。
沈海华指出,目前有多种因素导致国内消费增长暂时放缓。“从我们今年3月份的走访来看,造成目前消费相对清淡的原因一是铜价上涨太快,消费商没有思想准备,更没有做好保值工作,当时的金融形势很不乐观,企业大多以为铜价会继续下降;二是南方部分地区(主要是广东地区)在雪灾后电力供应不足,影响了生产;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四是资金成本上涨过快;五是经济增长放缓后终端消费跟不上。”他表示,从3月份开始,国内铜消费有所复苏,而最近的价格调整也为消费企业提供了一个点价或保值的良机,“国内铜价在62500元/吨左右的价位是能够被消费商接受的”。
沈海华认为,目前国内铜价表现落后于国际价格,是由于国内铜价的周期性变化所致。“虽然中国是精铜短缺的国家,但当进口铜能够盈利时,进口量往往会远大于实际所需要的数量,国内市场始终处于“过剩—平衡—短缺”的周期中,中国铜市场目前正处于暂时性的过剩之中。同时,国内产量的快速增长和需求增长放缓也都对今年的比价恢复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