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年度空调业留下未决悬念
冷冻年度如果按照每年8月到次年7月来算的话,时下的9月应该是各个空调厂家盘点的时候。今年冷冻年度在涨价风盛行、天气炎热的利好因素作用下,空调开始走出了去年的“寒冬”季节,迎来了产销两旺的局面。不过,由于一些行业数据仍在统计当中,加上尚有很多不可测因素,因此今年的冷冻年度,空调行业究竟表现如何,依然有一些悬念让人琢磨不定。
悬念一:空调是否走出“寒冬”?
去年整个冷冻年度,空调业遭遇了难见的“寒冬”,旺季不旺,销售量上不去,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甚至还出现了压缩机库存积压的问题。但是今年一改颓势,迎来了超过10%的增长。近期,空调业排名前两位的格力和美的相继公布中期报表,格力电器中期净利润同比增长54.22%后,美的电器净利润7.10亿元,同比增长了125.87%,空调业龙头企业的业务规模和经营效益同步大幅增长。
今年空调业形势喜人,一方面得益于涨价带来的行业利润的提升。国家信息中心近期的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1-6月份,空调销售单价同比上升10.3%,其中销量最大的分体壁挂空调的加权平均单价为2346元,每台比去年同期高了近200元。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今年旺季时节的高温天气。据中国气象局的部分数据,2007年1-7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历史同期高出1.4℃;7月以来,江南、华南部分地区连续高温日数超过历史纪录,上海、福建、广东等地今年高于35℃的连续高温日数创下了自1880年以来的最长高温日数纪录。尤其在广州地区,7月份气象台连续20天左右发布高温预警。
在连续2年负增长的背景下,这是否意味着空调是否真的走出了“寒冬”呢?记者采访到的业内人士坦言,今年空调利好其实是在外部因素的强力作用下实现的,空调业要想真正走出“寒冬”,根本的还是空调市场“内需”的提高,也就是供需的平衡,合理发展。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中怡康公布的全国重点商场零售统计数据显示,空调行业1—5月份的总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9%。1-5月份并非天气因素强势作用的区段,因此销量的提升也从侧面反映了空调市场的内需状况。
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众多空调企业的市场零售额上升幅度高于零售量,排名第一的格力的零售额同比增长了41.97%,其它主流品牌企业也都有三成到四成的零售额增幅。这提示,涨价的促力作用依然明显。因此,预言空调业真正走出“寒冬”还为时尚早,今年的状况只能说,是涨价促使空调业从冬眠状态中“复苏”。
悬念二:品牌“清洗”减速?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空调行业内近两年不断在进行“洗牌”。2005年底时,有报道当年有27个空调品牌消失;到2006年,空调市场的主要活跃品牌从几年前的110多家锐减到25个左右,而今年空调品牌越来越集中的趋势,依然在继续。
卖场的销售数据佐证了这一趋势,广州国美方面的粗略统计显示,格力、美的、海尔前三家空调品牌的销售份额已经占到了六成之多,而以往这一比例只在四成到五成左右。
近期空调业前三大巨头的中报也显示了空调巨头们的强力增长。格力电器公布的中期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都同比增长了50%多,格力预计公司全年净利润将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美的的2007年中期业绩显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2.51%,实现净利润7.10亿元,预计2007年1-9月净利润将较去年同期增长100%以上;市场份额略有下滑的第三名海尔预测,2007年三季度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也有50%以上增长。
显然,相较技术方面的弱势而言,小品牌最大的“死穴”,还在于渠道的拓展难度加大,资金链无法保证有效运转。同时由于大品牌在渠道资源上的优势,小品牌很难拓展销售和服务的空间。加之消费者的认同度低,使得某些小品牌份额难以实现自我超越。
空调业继续“洗牌”的趋势依然继续,但是哪些品牌惨遭“清洗”目前还很难说。经过近几年的行业淘汰,所剩品牌都有一定的竞争力,即使是相对较小的品牌,都不愿意坐以待毙。因此,行业内新的“洗牌”进展会略显缓慢,而重组或者行业内深度整合的可能性则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