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物流亟待打通两个“一公里”
“"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也将有助于未来我国农业企业向加工、物流、仓储、码头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在近日召开的“2015第三届中国(镜泊湖)农产品冷链物流峰会暨生鲜电商论坛”上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在崔忠付看来,今年以来,农业领域一直不乏热点讨论的话题,无论是国家政策的推动,还是客观形势的要求,都使得农业和农产品物流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当然,仅靠政策和技术,还不足以去彻底改变我国的农业流通现状,还有很多细节和问题需要去解决,这就是农产品物流两个“一公里”的问题。
崔忠付指出,当前,我国存在大量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流通过程损耗严重、农民卖难等问题,其很大原因就是“最先一公里”问题没有解决甚至被忽略了。
“今年部分农产区出现滞销问题原因就在于农产品预冷、储藏条件达不到,还没有卖就烂掉了;就是因为农产品没有包装、缺乏加工,附加值上不去,销路打不开。”崔忠付介绍说,包括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不合理现象,就是因为国外“最先一公里”做得好,产品损耗少,销售周期长,自然在同国内产品的竞争中有优势。
农产品的“最先一公里”因相对远离消费者,消费需求传导至生产、供应前端并引起足够注意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从而造成其出现的时间比紧靠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要晚,但在整个供销链条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下,事前控制无论是在效果还是成本上都是最优的。
“最先一公里”是指农产品从产地采摘后一直到移交物流运输之前,为了保持农产品质量、延长保质期所需要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预冷、分级、加工、包装、仓储等,但是目前我国农产品很难做到“最先一公里”的专业处理。
前不久,农业部出台了《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纲要》,这里面第一次强调了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强全国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
关于“最后一公里”也就是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不仅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影响着客户体验。因此,很多企业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探索农产品“最后一公里”,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依托互联网而起的生鲜电商。崔忠付认为,这些企业的探索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看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但要强调的是,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仅凭一家之力,很难全部满足市场的需求,企业间相互合作的机会和空间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