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价重现历史取决于市场需求
从7月初伦铜创出8940美元/吨历史新高后,在全球宏观经济增长缓慢的大背景下,铜价决定因素由前期的供应短缺向需求疲软转移,需求疲软成为价格的主导因素,加上美元的强势和原油的冲高回落的配合,铜市走出了一波持续下跌的行情,一个月以来下跌幅度竟达18%。近期,盘面运行呈现强势反弹格局。而伴随中国消费旺季的临近,从持仓量方面看,无论LME铜还是沪铜总持仓量均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当前LME铜总持仓量维持在25万张左右,沪铜持仓量表现尤其突出,沪铜总持仓量维持在19万手左右,为年内沪铜较大持仓量,一个多月时间持仓量增加约50%,铜市资金流入明显,市场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前一时期,铜市大幅下跌,而今铜市持续增仓,这说明多空双方分歧加大,但市场能否像2007年1—2月和12月那样,在市场持续下跌后触底成功并走出中级牛市行情呢?下面通过对当前的基本面与前期两次铜价跌破60000元/吨整数时的基本面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后期铜市行情如何展开。
第一个共同特点,从库存变化情况看,在市场持续下跌中,LME铜库存呈增加趋势而SHFE铜库存连续减少。目前,LME铜库存持续增加已成常态,连续5周递增,从6月份的12万吨增加至156125吨,而SHFE铜库存持续4周减少,从4万多吨减少至24825吨;2007年1—2月,LME铜库存持续4周增加,库存最高达到216000吨,同时SHFE铜库存持续3周减少,2月初铜库存仅有23998吨,为前期历史最低点;2007年12月LME铜库存维持持续增加趋势,从18万吨左右增加至201000吨,与之相对应的SHFE铜库存同样不是跟随LME铜库存上涨而是连续5周的减少,一个多月时间库存减少至24148吨。
第二个共同特点,从现货升贴水方面看,现货高位升水,供应偏紧。目前,沪铜现货仍维持高位升水的格局,对期货当月卖盘升水幅度在300—1000元/吨,成为抑制铜价下跌的主要因素,凸显铜供应较紧张的局面;2007年1—2月铜现货价格对期货始终高位升水,平水铜升水范围300—2200元/吨,成为推高铜价的主要动力;2007年12月现货同样对当月期货价格高位升水,升水幅度250—2000元/吨,仅个别交易日内因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略微贴水,令铜价下跌承压。
第三个共同特点,从进口盈亏方面看,现在铜进口贸易已从前期的巨大亏损转为略有盈利。近期,因LME铜下跌幅度远大于SHFE铜下跌的幅度,导致两市价格比值逐步回升,从前期进口精铜亏损5000—8000元/吨,随着进口成本的降低,现在进口精铜较有利可图,使近期国内铜市具有明显的抗跌性;2007年1—2月两市价格比值始终大于进口比值,国内进口精铜成本较低,盈利空间2000—4000元/吨,从而推动了铜消费需求;2007年12月两市价格比值与进口比值持平,使两市价差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国内进口精铜盈亏平衡。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铜市所处的环境与前期两个时段铜市持续下跌后走出中级牛市行情的中期底部的特点如出一辙,由于当前宏观基本面尚不具备中期底部的可能性,而且美元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历史一幕能否重现,我们只能寄望于奥运会结束后国内消费旺季铜需求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