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效应暴露资本市场潜规则
回顾:
科龙危机引发的一切:
作为一起典型的隧道效应案例,科龙危机不光暴露了资本市场的一些潜规则,显然对政府部门的监管智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7月11日,科龙电器股东、上海的严义明律师向科龙电器全体股东征集提议权及投票权,提议召开科龙电器临时股东大会,罢免现任董事。在中国内地证券市场上,这是第一次由小股东独立提议召开上市公司临时股东大会来罢免现任董事。该事件的出现,也把已经趋向白热化的科龙危机进一步推进。
危机的多米诺
2005年5月11日,科龙电器(0921.HK,000921.SZ)发布正式公告称,公司因为涉嫌违反证券法而被中国证监会正式调查。随后,科龙电器因“股价敏感资料信息”从6月17日开始连发9个停牌公告,不过至今都没有披露“股价敏感资料信息”。6月29日科龙电器开盘后,即被牢牢地封在跌停2.43元直至收盘,跌幅达到10%,成交总手数仅为15647手,成交额也仅为380万元。
与此同时,根据中国香港联交所公布的资料,格林柯尔(8056.HK)主席兼大股东顾雏军于6月27日减持1000万股格林柯尔股份,持股量由63.59%降至62.59%。虽然联交所没有显示减持价格,但如果以市价0.465港元计算,顾雏军可能套现465万港元。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在此公众对格林柯尔开始产生诚信危机的时候抛售股票,是非不得已而为之。
从来没有远离舆论核心的科龙电器,再度吸引了广泛的“眼球”,自称“一个人最大的痛苦就是被漠视”的顾雏军现在可能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被重视的痛苦。市场传闻的科龙资金链断裂、顾雏军撤资以及证监会的立案调查使得在“郎顾之争”后的科龙电器再次处于风口浪尖。
从名义上看,本次科龙危机的导火索是证监会对顾雏军涉嫌挪用科龙电器资金的立案调查和对顾雏军的限制出境。但如果人们把目光放远一些,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去年的“郎顾之争”才是危机的真正起因。
当时郎咸平发表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指出顾雏军操纵科龙报表,并认为顾雏军是个“借鸡生蛋”的骗子,利用产业整合之际,巧取豪夺国有资产。
自此,顾雏军实际上已经无法躲避公众的视线。
到底顾雏军有没有象郎咸平所指称的那样侵吞国有资产的问题,不仅成为普通公众、媒体感兴趣的话题,而且受到内地监管部门和中国香港联交所共同关注。于是联交所和深交所联合对科龙电器进行稽查,并溯及以往,将多年前的旧帐翻出。
2005年3月29日,中国香港联合交易所发布了对广东科龙电器前7位执行董事公开谴责的通告,对格林柯尔系公司的财务问题予以公开曝光和谴责。此外,广东、江苏、湖北、安徽等地证券监管部门则联合对格林柯尔涉嫌违规挪用其控股的上市公司科龙电器资金,收购美菱电器、襄阳轴承以及亚星客车三家上市公司的事件展开调查。在获得相关证据之后,中国证监会也开始正式立案,派人入驻科龙进行调查。
虽然调查结论尚未最终公布,但科龙危机已经开始愈演愈烈,股票一再狂跌,资金链更加紧张,银行不敢放款,供应商不敢供货,生产经营趋于严重困难。
就在科龙的危机时刻,科龙电器的独立董事也集体宣布辞职。
三位独立董事辞职的理由很简单:“在我们就任期间,公司屡屡未能及时提供工作所需之资料,或对所提意见作出适当回应,故此我们感到公司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配合及支持。”而辞职的导火索就是“近期我们得悉公司可能发生一些潜在不正常的交易。我们尝试跟进该等事项,但工作受到限制,再者为了尽独立董事之职责我们需要知悉公司之最新状况,但公司经常未能及时提供该等资料。”
独董的辞职无疑反映出科龙问题的严重性。市场人士普遍指出,独董任期长达三、四年,但此前并未提出任何疑义,却要在公司问题严重时才提出辞职,因此不能排除独董借辞职推卸责任的可能性。
据悉,这三位独董是中国内地上市公司中董事津贴最高的,三位独立董事每人的津贴为38.26万港元/年,远远高于位于第二位的宝钢股份的独立董事津贴25万元人民币/年。
严义明律师在其7 月11日发表的《致科龙电器全体股东书》中认为:科龙电器现任独董,拿着当前中国证券市场最高的独立董事津贴,却一直未能针对长期以来笼罩科龙电器的种种“疑云”,作出有助于中小股东解惑的独立意见。因此,严建议,科龙电器三位独董虽然递交了辞呈,但尚未生效,应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以罢免这三位的独董职务,这样做能够更加真实的表达全体股东对他们任职期间履行独立董事职责情况的评价。此外,严义明还提议,考虑到顾雏军等三名董事在科龙电器的巨大影响力,也应该罢免顾雏军等三人的董事资格。
隧道及其塌方
这一系列事件接连发生,科龙电器的真实情况究竟怎样?
资料显示,从2001年开始,顾雏军控股的顺德格林柯尔公司斥资5.6亿元,收购了当时中国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广东科龙电器20.6%的股权;随后更投资南昌工业园、收购美菱、投资安徽格林柯尔、收购亚星、收购襄轴,共花掉了人民币41亿元。这些收购资金来源令业界疑惑。
从顾雏军赖以成名的中国香港上市公司格林柯尔的股市表现来看,近年来格林柯尔公告显示,其利润大幅下滑,股价也始终没有涨上去,以此资金支持顾雏军四处收购,显然有点力不从心。年报显示,格林柯尔目前的流动资产仅剩下5900万元人民币,如此狭小的现金流即便维持公司的正常运作也并不“宽裕”,何况还要进行一系列的资产重组置换。但是,顾雏军收购三家上市公司的资金从何而来?来自其所说的有国际背景的收购资金,或来自科龙电器这头“现金牛”?
2005年5月初,科龙2004年报由前三季度盈利超过2亿元,巨跌到亏损6000多万元,而就在预亏公告公布前一周,花旗美邦还预料科龙电器2004年的净利将达2.41亿元。
对于这种蹊跷的亏损,顺德工商银行要求科龙电器附送相关的明细材料,以解释亏损的真实原因,但被拒绝。银行人士通过对公司历年财务情况的分析,普遍认为科龙电器2004年的离奇亏损,并非是正常经营遇到了困难,而是可能有大量的资金被挪用所致。
而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2004年第四季度科龙有高达4.27亿元的销售收入无法验证,其中向一不知名的新客户销售就达到近3个亿,而且到2005年4月底仍然没有收回丝毫现金。有分析认为,这一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证实科龙资金已被挪用,该公司已成为隧道效应牺牲品。
思考:
所谓隧道效应(tunneling),是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施莱弗(Shleifer)等人提出、用来解释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一种行为—控股股东通过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和参与管理层的方式,获得大大超过其股权的现金流控制权。
专门研究隧道效应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罗建斌博士亦表示:在格林科尔系中,顾雏军很有可能也是通过金字塔式的控股方式,运用多种手段,比如超额的管理层薪金、应收帐款等等,像挖了一条隧道一样,把资源从其所控制的公司转移出来。
罗建斌指出,控股股东通过隧道效应转移上市公司的各种资源,早已是世界资本市场的潜规则。具体到科龙的这次塌方,其原因主要是该公司作为隧道,其本身出现了资金压力—在向其他关联公司通过隧道效应输送资源、利益的时候,由于过激过猛导致隧道无法承受;更危险的是大本营出现了拖上游货款、弃下游服务的不利态势。面临此种情形,隧道塌方是迟早的事,被转移资源的科龙最终也因此置身险境。虽然各国政府都颁布各种法规防止或者尽最大努力减少隧道效应的出现,但资本市场上总有暗箱操作,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作为一起典型的隧道效应案例,科龙危机不光暴露了资本市场的一些潜规则,显然对政府部门的监管智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结论:现在当代社会,对于企业管理者的智慧显然要求的更高,这就需要制冷企业的管理者下大的气力进行新的学习,不然,必将为市场所淘汰。要想不被淘汰,只能是逆水行舟,不然就是不进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