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设备现状及发展展望
干燥设备中无论是国内市场需要的常规设备,还是国际市场需要的主要设备,我国基本都能自己制造。这表明,我国干燥设备以进口为主的历史已经结束。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隐忧。据中国通用机械干燥设备行业协会预测,今后几年,我国化工行业干燥设备需求量将达到3000台(套)左右;制药用干燥设备年需求量将达到3000台(套)左右;农林、粮食、轻工等行业用烘干设备年需求量预计将达到5000台(套)左右。目前,我国干燥设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80%以上。
预计"十五"期间,国产干燥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90%以上。现在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区域集中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两方面。我国干燥设备行业的生产企业多数是在本行业早期企业的基础上逐渐派生出来的,地理位置相对集中,人员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目前的干燥设备企业,主要分布在江、浙、沪、辽、黑,这几个地区的企业几乎占到全行业总数的50%,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还有部分地区没有干燥设备生产企业。行业内竞争激烈,一些企业注重眼前利益,缺乏系统发展思路,整体素质提高缓慢,严重地阻碍了行业的正常发展。技术开发能力不强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潜能得到了有效释放,短缺经济形成的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在买方市场的压力下,一些企业是在追赶市场而不是去寻找和开拓市场,企业的精力集中在近期市场需求较多、已成熟的产品上。因此在烘箱、振动流化床、喷雾干燥机等产品上,生产厂家较为集中,竞争异常激烈。行业中从事干燥设备开发的企业较少,新产品的完善以及新产品的推出主要靠相互模仿。发展建议采用先进技术,提升产品品质我国干燥设备技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同行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干燥设备市场低技术产品占主导地位。我国加入WTO后,将会有更多的国际同行进入国内市场,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我们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世界著名的干燥设备制造商,如丹麦的尼鲁集团、日本的大川原株式会社等已纷纷在我国设立分公司,抢夺中国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跨国公司将把目标转移到中国市场。
干燥设备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通过技术进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来提升产品品质。产品发展的思路要在设备的大型化、控制的自动化程度、设备表面处理质量、耐腐蚀材料的选用上下功夫,开发多功能组合机,促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延长。行业协会要多组织企业参加国际间技术交流,吸收最新技术成果,加速提高全行业技术水平。调整企业结构,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我国干燥行业特点是企业不大、不强、不专、不精,数量多而整体素质不高;多数企业管理落后,未达到合适的规模经济,可以通过行业协会进行指导和协调,改变盲目发展的状况。江、浙、沪三地相对集中的企业,同时可以考虑利用合资、合作、收购的方式向中西部地区迁移,寻找更广阔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行业内企业间要走强强联合的道路,在行业内培育一些技术实力雄厚、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公司、企业集团。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我国干燥设备生产企业的创新能力较低,能够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企业寥寥无几,这是我国干燥技术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干燥设备发展展望
干燥设备的研发主要在我国的几十所高校、科研单位进行,但大部分知识成果没有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直接与这些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多种形式联合,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与利用,有效地培育和发展企业的创新能力。前景展望今后干燥设备行业竞争的焦点将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售后服务和价格方面。在干燥设备类型上,将以热风加热常压干燥设备、真空干燥设备为主,其他诸如远红外线干燥设备、微波干燥设备等特殊领域的用户也将逐步扩大应用数量。在食品、药品干燥方面,对真空冷冻干燥设备中的较大规格设备需求量将会增加,具有功能组合(如制粒-干燥、干燥-过滤)的设备需求量也将增多,高自动化干燥设备在一些应用领域将受到欢迎。另外,干燥设备外观质量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腐蚀性物料烘干设备的耐腐能力和可靠的使用性能,将会受到用户特别关注。
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
Ŀ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