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空调普及“柳暗花明又一村”
制冷快报 - 稀土暴涨了10倍、持续的运营成本上涨、25%的电子制造企业亏损经营,再加上多变的商业环境将使刚驶入普及快车道的“变频空调”遭遇发展的“倒春寒”。
接下来,变频空调普及进程会因此停滞,还是继续保持着上涨势头?以美的为首的领军企业到底拿什么来驱动变频空调在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继续保持增长?带着这些问题,《中国企业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形势严峻
如果说,用于直流变频压缩机的稀土价格暴涨,只是增加了空调业的生产成本。那么,日前工信部在《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中披露的25%电子制造企业在亏损经营,无疑加剧了人们对于整个电子制造产业未来走势的担忧和恐慌。
上述报告指出,今年1—7月全国电子制造业盈利水平下滑,其中电子器件的亏损面达到了23.4%。这意味着,与电子器件密切相关的变频空调将步入经营成本持续高涨的上升通道。《中国企业报》记者还注意到,宏观层面上全球经济走势的不稳定性加大、国内经济通胀压力增加,微观层面上家电下乡政策退出、空调业连续三年上涨遭遇拐点,这些都为变频空调业“雪上加霜”。
在美的制冷家电集团中国事业总部副总裁王金亮看来:“2012冷年的空调业将是阴转多云有时小雨,面对复杂且变幻莫测的产业环境,市场末端的各种压力正在倒逼企业的经营转型。”变依靠外部的市场增长驱动为企业内功驱动,对于国内空调企业而言,转战变频空调无疑是当前“迫在眉睫”的跳板。
不过,面对外部环境作用下的变频空调普及进程,王金亮并不担心会就此停止甚至减速。在2011冷年完成了1000万套的变频空调销售目标后,2012冷年美的再度提出1500万套的目标。对此,王金亮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当年液晶电视进入我国后,也遭遇了液晶面板等原材料上涨的问题,但整体来看液晶电视的普及进程越来越快,短短10年内便淘汰了CRT电视。同样,变频空调一进入普及通道就很难停下脚步。”
变频稳增
正如王金亮所言,国内空调业的变频化似乎提前打破了增长“天花板”。国家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自2009冷年以来,变频空调市场占比一路上扬,从17.37%、24%,到2011冷年时达到了38.68%。
中怡康对全国主要城市市场的监测数据更为喜人:仅2011年上半年,变频空调零售额规模便超过54%。奥维咨询研究院院长张彦斌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预计2012年变频空调的市场占比会达到44.7%。”更有来自企业的人士预计:“变频空调在2012年的份额有望突破60%。”
“不做变频空调,就没有未来”,这是王金亮对于所有空调企业的忠告。的确,《中国企业报》记者在苏宁电器的多家连锁门店发现,已经找不到一家没有变频空调销售的企业。导购员在推销空调时,直接将重点转向变频。
不只是在城市,农村市场的变频空调销售占比,更让美的等大企业感到“意外”。王金亮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在安徽皖北多个乡镇市场走访,发现美的乡镇专营店中变频空调销售占到了一半以上,商家的提货也是以变频为主。很多农村消费者对于变频空调的接受程度大大超出我的意料。”
尽管2011冷年,三四级市场对于变频空调的普及贡献率并不高,但在王金亮看来:“2012冷年变频空调普及的贡献率将主要来自三四级,增幅高于一二级市场。”奥维咨询的监测数据则显示:2011冷年仅家电下乡渠道变频空调的销售占比就达到了29%。
农村市场的提前启动,无疑将成为变频空调普及的新动力体系。《中国企业报》记者获悉,不只是美的,包括海尔、格力、奥克斯、海信、三菱电机、大金等中外企业都在农村开启了变频普及运动。
正如市场分析人士所说:“2012年变频空调份额突破50%没有问题,现在变频形势只是因为成本上涨‘鸣金休息’而已,一旦成本下降马上就吹响集结号全体冲锋。况且一些企业可以通过氧化铁等材料降低压缩机成本。”
全产业链
不过,对于正谋求以“推动城市升级换代、刺激农村新增需求”驱动变频市场增长的众多空调企业们,面临的难题不只是“压缩机等原材料上涨”等成本压力,还包括对“变频芯片、控制模组、直流无刷电机”等核心部件“受制于人”的产业链不完整尴尬。
连日来,稀土涨价引发的变频压缩机涨价已传导至众多空调制造企业,当前正处在2012冷年空调企业“备库存、收货款”的关键时期。不少二三线空调企业已经表示:“压缩机涨价已经影响到了企业变频空调的生产计划、减产或延期交货。”
对此,王金亮一针见血地指出:“稀土涨价绝不会影响变频空调普及进程,这些企业之所以变频减产,关键是压缩机、芯片等核心部件主要依靠从外部企业采购,对于成本的控制和消化能力较弱。最终,这会成为美的扩大变频份额的机会。”
目前,作为国内唯一掌握变频全产业链竞争体系的企业,美的通过美芝压缩机、威灵电机、美的IR控制芯片模组等上游核心产业链的把握,依托下游强大的制造能力、创新能力和营销服务能力,完成了对变频空调普及进程的全面掌握。
在奥维咨询研究院院长张彦斌看来:“全产业链竞争体系,摆脱了企业对于外部产业的依赖性,并通过产业协同平台效应化解了经营过程中的成本上涨、需求下滑等外部问题,增加了企业的耐跌性。也实现了对整个空调产业商业模式和组织体系的重新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