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最良教授暖通人生五十年

2011年10月08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跟马老师相约聊聊的心愿有几年了,缘由除了接续“讲述”这个栏目的“人物与专业历史”的推进需要,也更因为自己在做专业期刊编辑的那些年里,跟马老师前后所产生交集的缘分。先是从论文的署名多次的相遇,再到曾经电话里对期刊里某篇论文的讨论,一直到杭州年会期间,才得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友聚会上见面。

多次在论文的作者署名里见到马老师的名字,这不稀奇,业内很多后辈们对刊载于业界专业期刊上论文上“马最良”这个名字,也是很熟悉,足见马老师几十年来笔耕不缀的辛勤。而课题成果,连同他所带团队人才的集体成长,在业界也颇受瞩目。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暖通空调专业精英教师队伍中,以勤奋为个性特征的马最良教授和他的学生团队,自是中国暖通空调界的一道风景。

暖通空调四十周年庆典活动期间,我终于有机会跟马老师坐下来聊聊,他风趣幽默,而又严谨认真的回忆了自己与暖通结缘的近五十载,他说,我2010年彻底退了,终于有时间梳理一下自己的经历,觉得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也没有什么遗憾的,虽然整理记录自己过去的工作生活并不是要做传记,但是,觉得划分一下人生经历的阶段,还是很有必要的。清楚自己做了什么,也是重要的。

马老师的严谨认真而又意趣盎然,一个体现是他给自己过去的几十年工作画了坐标图,横坐标是时间段落,纵坐标是所写文章、所出版专著的数量。这些图标很震撼我和我年轻的同事小鲁,我们在聆听马老师讲述过去的故事的同时,看到他打开的本子上用铅笔所描绘的坐标草图,崇敬无比。为师一生,而又著述颇丰,到年老时有这样一个图表,足见这一生的勤劳、认真和执着。

1959年,马老师考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1964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在校做的第一项科研项目,就是1965年参与了徐邦裕教授和吴元炜教授主持的热泵柜式恒温恒湿机组的研究项目。研究小组根据热泵理论提出应用辅助冷凝器作为恒温恒湿机组的二次加热器的新流程,新流程在国际上是首次提出,1966年与哈松机械厂(后改名为哈尔滨空调机厂)联合设计、试制出第一台样机,1968年通过鉴定。第一台机组于1970年安装在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某机修车间内,做了大量测试工作,这是我国第一例采用热泵空调机实施的恒温恒湿空调工程。为顺利完成这项研究工作,马老师作为学校的代表在松哈机械厂驻厂几年,这个厂是我国暖通设备除尘器的第一个厂,是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松哈机械厂也是哈尔滨空调机厂的前身。

根据马老师回忆,我又查询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这个厂在中国暖通空调史上值得多墨记载一些“第一”。在1956年,按照当时一机部的安排,这个厂试制和生产了各种采暖通风设备。1960年,被一机部确定为暖通设备定点生产厂。而1962年,试制出除尘器、过滤器等新产品,扩大了采暖通风设备的生产,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配套。同年10月,一机部确定由松哈机械厂承担空气冷却器的研制任务。在石油部北京设计院、石油科学研究院、一机部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的通力合作下,1963年自行设计制造出国内第一台L型翅片管绕片机,解决了空冷器换热元件翅片绕制的关键。1963—1965年,先后向巴基斯坦、坦桑尼亚、泰国、朝鲜、阿尔巴尼亚等10多个国家出口除尘器、过滤器1331台,暖风机800台。1964年,由国家拨款125万元进行改造,先后建成1125平方米的化验室、计量室、热工空气动力性能试验室和3100平方米的空冷器管束生产车间,自行设计制造了磨管、直管、切管、绕片机等专用生产设备,形成国内第一条空冷器生产线。在国家建工部空调所的支持下,试制成功卧式空调机。在厂几年里,丰富了实践经验,对科研入了门,也开始产生对热泵研究的兴趣与决心,播下了热泵技术研究的种子,但由于文化大革命,这颗种子并没有发芽。

1971年,当时国家开始鼓励科技人员支援三线建设,马老师举家从哈尔滨迁到了陕西凤翔县的关中工具厂。这个工具厂是隶属于当时的一机部,由当时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支援,以及来自全国各地迁过去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这是一家大型的国营单位,在当时也是量具工具的主要单位之一。

在那里马老师写了他的第一篇学术文章发表在了当时一机部情报网的《暖通设计通讯》上,出版了第一本书,发表了第一篇译文,这些经历,马老师讲来兴趣盎然,讲到他如何与工人师傅一起做技术攻关,做技术节能,犹如讲述别人的故事,精彩落拓,乐并痛快。

“我们当时厂里要求搞节能,还设有专门的节能办公室。我从锅炉的改造开始,这正是我们专业能做的,先是为厂里设计制造了三台锅炉,解决了工厂的生产、生活和采暖用气的问题,为工厂节约了大量的投资。后来因为我们改造锅炉积累了很多经验,还去帮别人解决问题。说来有趣,我们工厂从河南拉肉一直无法通过灵宝路卡,无法过路,听说河南灵宝化肥厂想改造锅炉,我们就去帮助他们改造锅炉,然后,他们顺利地为我们放行。我记得我们一共改造了五台锅炉,大大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结合这些工程实践,我总结在了《中小型机械工厂锅炉改装》一书中,这本书后来还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了。”

马老师在凤翔一呆就是八年,凤翔是宝鸡最古老的县城,著名的西凤酒产自于此。这八年里,马老师在工厂里的经历,成为他不可多得的个人财富,也凝结成了他个人以后的学者个性:注重生产实践、注重与工人技术切磋、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辛勤而善于总结、笔耕不辍、一生研究节能减排的实用技术从此起步等等。

马老师说自己是很幸运的。汉中凤翔八年工厂生涯结束在1978年,当时国家各大院校开始招收研究生,马老师考回了哈尔滨,考回了自己的母校,进入人生的新阶段,进入了成为业界学者的三十年征途。

马老师将自己的学者生涯分为了三个阶段,三个十年,三个不同的阶段,有着三个不同的心路历程,也有着不同的成就。

第一个十年,1978年到1988年,马老师说是“跟着干的十年”。“我考回母校,跟着恩师徐邦裕,当时,徐邦裕教授又开始了热泵研究工作新的征程,在国内最先瞄准了空气/空气热泵,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我一看导师选的方向很适合我做啊,我就闷头查资料,做试验,我不用操心其他的,徐先生为了教学和科研,那是非常的敬业,我能跟着干就是了。”马老师说:“这颗60年代播下的热泵种子,经历十年的等待,在科学的春天里,种子才获得发芽,破土,开始成长。”

马老师是徐邦裕教授的第一届研究生,那时马老师已经38岁了,因此他花费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依靠勤奋,不仅完成学业,而且当时因刚结束了文革,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马老师还担任了教学、科研任务。

在采访郭骏老师时,我了解了一些有关哈尔滨建工学院暖通早期岁月里教学的故事,研究生也投入到教学当中似乎是一种风气,当年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料有限,但是这些做学生的都是下功夫钻研,不仅自己学业完成的相当出色,而且也为教学贡献力量。这些体现了哈建工的一种精神传承,认真、吃苦、求实。

1981年,马老师成为哈建工的第一批工学硕士学位获得者。在这十年里,他笔耕不辍的辛勤,收获了9篇论文和19篇译文的发表,另外还参加了教材《热泵》、《施工技术及组织》的编写工作。

最值得记录的是有关中国第一本《热泵》的教材,这本教材是1988年由建工出版社的,马老师跟着徐先生及其他课题组同事一起编写了这本后来影响很广的教科书,这个教材在中国设有暖通专业院校中一用就是20年。这本教材被一些学术论文和著作引用几百次,1999年被评为建设部优秀教材二等奖。这本《热泵》教材为在我国普及与推广热泵技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马老师还说:“这也是歪打正着走向热泵技术研究之路。”

听马老师讲这十年阶段的故事,我感叹于他的勤奋,也对为什么徐邦裕老师会对马老师“情有独钟”产生好奇。马老师爽朗地笑言:“因为我特别的勤快,又特别的安心吧。徐教授治学严谨,品德高尚,能跟着他学习是我的幸运,徐老师德高望重,对教学、科研非常地投入,非常地用心,勤奋、不知劳累。我受先生影响很多”。

这样的品德,马老师也传承给了他的学生们。他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谁不留恋热被窝?谁不知道苦学的艰难?但是你早起了,就多时间学习,学问自然就见长了。马老师说自己能成为徐老师的学生倍感幸运,而马老师的学生,把同样的尊崇也给了马老师。在他的学生们眼中,快乐、迅速、温和、严谨等等个性成就了他们的导师,他的学生也说,上大学最大的幸事就是遇到了马最良这位好老师。

第二个十年,1989年到1999年,马老师说是“自己摸索着干的十年”,“这十年,没有人带着了,我带自己的学生,教学的同时,承担一些科研工作。参与学校的暖通空调实验室建设,曾经教授制冷、热泵、锅炉和锅炉房设备等课程。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先求杂、后求专,再求博,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学问。”在这十年里,由于刚开始自己起炉灶,研究经费十分紧张,没钱也要做事。因此就选择花钱少的模拟预测分析项目来做。马老师决定从热泵技术在我国应用的模拟预测分析方面来选择研究题目,选择了大、中型热泵站在我国应用的预测分析、水环热泵空调系统运行能耗分析及其在我国应用的评价、空气源热泵冷热机组供暖、最佳平衡点的研究等,其目的是探索热泵技术在我国应用于发展的前景。从而,马老师的热泵技术研究工作走向自我发展之路。

这期间,马老师与陆亚俊老师等合编了《制冷技术应用》、《建筑节能技术》、《空调工程中制冷技术》等著作与教材。

最值得记录的是《制冷技术与应用》著作。这部著作是编著者多年从事制冷应用方面的教学与实践的总结与凝练而成。其制冷技术是综合20世纪90年代的空调专业本科生、函授生、专科生及培训班的制冷讲授经验。与最新的国内外制冷书籍及教材的优点,撰写而成。制冷应用中的部分内容是编著者多年从事科研、设计、安装方面的经验总结与成果。在谈到撰写著作时,马老师一再强调写书一定要慢工出细活,不可马虎,要对读者负责,不能浪费读者的时间,又对得起读者花时间去读它,也要对得起自己花时间去撰写它。

第三个十年,1999年到2009年,马老师形容是“黄金十年”,这十年本该是一般人退休后休闲岁月的开始,但是,哈工大规定,博导延长到70岁退休,这样,马老师却迎来了似乎是最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按哈工大的规定,我没有退休,这比其他教师又多干了十年。这十年有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任务,有好多课题(如自然科学等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等)需要继续做,还要对从前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与汇总而撰写成著作和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而尽可能的编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因此,这十年是一生中最忙碌的十年。当然,这些工作与成果是我与我的同事、研究生们多年合作的结果,同时,看到我的研究团队不断成长,也开始承担指导博士研究生工作,我心里十分高兴。我为什么说是黄金十年呢?是因为这十年的时间我真正感到了教学科研的自由,我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从容完成课题,还能安心的坐下来总结前些年的心得。另外,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原来写书很艰难,一是因为时间太紧,更主要的是家里空间太小,老少多人,只能住在一起,根本没有空间好好写书。现在则不同了,总之我感觉这后十年真是好。”

在这十年里,成立了热泵空调研究所,热泵技术研究工作进入了成熟和收获年代,开花结果,取得可喜的成果。正式出版《水环热泵空调系统设计》(第一版)、《地源热泵系统设计与应用》、《暖通空调热泵技术》、《热泵技术应用理论基础与实践》四部著作与教材。值得指出的是《热泵技术应用理论基础与实践》这部著作,它是暖通空调研究所在21世纪前10年(2000~2009年)所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与体会。根据热泵技术在我国应用的新情况、新特点,坚持独立思考,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出的新结论与体会。而不是只用外国的热泵系统在中国套用,要根源于本土而不是舶来品。另外,这十年里还编著或参编了《民用建筑空调设计》(第一版)、(第二版)、《暖通空调》(第一版)(第二版)等著作与教材。

“三个三十年之后,我2010年终于真正退休了。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说谁都可以取得成功,但前提是你要做到‘勤做事、勤学习、勤思考、勤总结’,只要做到这些,无论做什么都能成事。”

马老师一共培养了14名博士,53名硕士,指导200多名本科生做毕业设计。这些学生在2010年为马老师开了“七十寿辰座谈会”,他的学生们返回学校,回忆往事,再次感受了马老师的爽朗、温馨和快人快语的导师风范。他的学生委托《暖通空调》杂志社为马老师制作的《马最良教授学术论文集》,让学生们共同温习了马老师专业建树的丰硕,同时,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已经传承了马老师的科研方向,为推动我国暖通空调专业和热泵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立了人才的梯队、精神的弘扬。

马老师在结束这次访谈时,做了个小总结,他说:“我总结自己的人生,就是三部曲,积累、机遇和积极努力。我基本是在干中学,学了再干。”

马老师的讲述,让我想起一句禅语,精勤修持,方为上师。这句话用来形容马老师该十分贴切,而马老师将这禅意更推深了一步,他对学生们的影响,业精于勤的精神,言传身教之间告诉我们,大师最初也为普通人,通过精勤修持,最后达到大师的水平。如果我们愿意努力,没有理由不达到同样的成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成功的种子。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