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谁做得更好谁就是接班人
记者:您觉得海尔的多元化成功吗?
张瑞敏:总体上来说,海尔的多元化还是比较成功的。海尔是从冰箱起家,现在海尔的白电排在全球第五位。至于PC、手机为何没有做好,一是海尔本来想利用白电的网络资源把这两个行业带动发展,但海尔的主要精力、资源还是放在白电上,在这两方面投入不够;其次,在PC、手机领域目前国内已有一些企业做得很成功了,海尔作为后来者,进入市场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大。接班人从4个副总裁产生?
记:您作为海尔集团的精神领袖,地位无人替代。很多人关心,一旦您退居幕后,谁将掌舵海尔?
张:(笑)我认为,其实不太存在挑选或是确定接班人的问题。现在海尔有4个副总裁,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慢慢成长起来。就是要靠他们相互间的竞争,可能是他们4个,也可能有比他们更优秀的人涌现出来。我们始终采取"赛马不相马"的思路,谁能做得更好那就是谁。此外,我们希望把人才选拨的机制做得更好,企业一旦发展得很大,就必须靠机制,而不是靠一两个人。海尔现在一直在做组织再造。
记:您觉得自己还会带领海尔多久?
张:这个很难说,我自己说了也不算。其实,你也看到,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家电企业竞争特别激烈,很多企业这两年很好,过两年也许就找不着了。海尔并不是说就没有问题,关键是怎样让它适应竞争,怎么样让它在竞争过程中更有竞争力。
记:去年,不少媒体对海尔的盈利提出了质疑,您是怎样一种心态?
张:质疑对企业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们对此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也感谢所有支持海尔、攻击海尔的人,有攻击才能发现问题。
记:您怎么看待家电业的价格战?
张:价格战只能是一种战术而不能作为一种战略,但中国家电业现在已把价格战当成了一种战略,说白了就是拿钱来买市场,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已经不知道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产品了,在网络时代,应当是为用户找产品,而不是为产品找用户。
记:对海尔的西进,您有什么看法?
张:在西进上,海尔采取了比较慎重的态度,客观上讲,像配套设施、零配件的采购等不如沿海各地那么方便,但主要原因还是观念问题。很多西部省份请我们去投资,说给这样那样的政策优惠,像土地免费、税收优惠等,但对我们来说,政府领导的观念非常重要。在沿海,当地政府领导的观念比较开放,包括对企业的操作、发展等都与我们比较吻合。
记:加入WTO后,国内的企业怎样应对跨国公司的冲击?
张: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不管做得再大,在人才、资金、设备等方面都很难与跨国公司相比,只要跨国公司一进入,国内企业就很难生存。而国外的大企业也有弊端,就是船大难掉头,反应不灵敏,而中国企业的生存我强调的还是速度,只要反应快,迅速找到适应市场的产品和消费者,也就具备了与跨国公司抗衡的能力。当然,速度是第一的,但不是惟一的,必须把速度、差错率、用户满意度三者结合在一起。
记:海尔为什么这么强调国际化?
张:现在,世界上不少国家对中国实行非贸易的关税壁垒来限制中国的出口,这样,如果你在世界各地没有生产网络、贸易网络就很难应对。比如说前一段时间,美国对中国彩电业提出了反倾销,海尔就可以利用国际化优势来应对,像我们在意大利设立的工厂出口到东欧去,就没有关税;如果从中国直接出口到东欧,关税就非常高。
记:美国对中国彩电业提出了反倾销,你觉得彩电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张:如果美国对中国彩电提出的反倾销成立的话,那么中国所有企业都面临应对问题,因此所有企业必须联合起来。但我感觉,中国的行业协会做得不如国外,在这方面还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你怎么看待自己的成功?
张: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创新精神。对我来说,成功永远不存在,如果说存在的话,成功只存在于美好的回忆、或者明天的追求当中。因此,对每个企业家来说,都要不断战胜自我,否定自我,追求明天更高的目标。
--中国空调制冷网 小新 摘自中华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