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中国空调市场发展状况
2001年04月19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去年空调业一度盛传,“白色”家电赤身肉搏的价格大战即将爆发。然而,老百姓盼望的大降价始终没有出现。
今年春节刚过,一些空调企业再做“跳水”,而空调业的实力厂家青岛海尔、珠海格力、顺德美的却始终保持沉默。
第一军团:挖心战术
3月初,一贯低调的格力空调首次打破沉默,在《北京晨报》、《北京晚报》上同时打出火辣辣的广告:“真金不怕火炼,格力空调,请消费者看‘心脏’”。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以攻心战叫板价格战。
为什么要举办让消费者“明明白白看心脏,安安心心购空调”的活动?格力空调北京销售公司总经理杜鸿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0年我国的空调业产销量增长20%以上,这与彩电行业下降106%、销量下降5%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格力、海尔、美的等排头兵企业坚决不参加价格战的经营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使是这样,由于空调市场不断面临所谓低价机、特价机的骚扰,许多企业在销售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利润下滑的现象,空调重步彩电的后尘不是不可能的。新世纪伊始,个别企业又开始以低价机作为“敲门砖”,扰乱市场,混淆视听。而空调业经过了近十年打拼,市场刚有些起色便开始恶化,如果价低质次的低价机一味蔓延,势必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格力空调觉得有必要站出来,向消费者讲清楚空调的“点横竖撇捺”,让消费者擦亮眼睛,看看格力货真价实的进口压缩机,用最适当的钱买到最适合自己的好空调。
第二军团:战略总攻
2月14日,春兰集团宣布将其麾下40种规格的空调价格下调500元到1000元。在此之前的2月9日,科龙集团向其经销商发出通知,大幅调低了旗下科龙和华宝两大品牌空调的供货价,降幅在150元-600元之间。近三年的市场记录表明,春季争夺多以价格战开始,但时间不断前移、规模不断扩大,到了今年,时间已经移至春节前后(如果把乐华、格兰仕的
行动计入时间恐怕会更早)。有媒介在描述这场提前到来的战斗时用了很夸张的一个军事用语“战略总攻”。
尽管春兰方面承认此次降价是酝酿已久的一次行动,但坚决拒称是“战略总攻”。“运用价格壁垒参与市场竞争,在旺季到来之前宣布降价,只是春兰今年三大市场战略的第一步,其它两大市场战略也将在随后同步动作。”孙庆2月底在北京说:“春兰会把税后利润控制在不低于6%-7%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警戒线。”
这是老牌空调企业春兰第一次对外公布利润警戒线,与此相关的事实是:TCL、康佳、长虹等传统黑电巨头大规模介入空调业,给本已热闹非凡的市场推波助澜。
竞争刚刚开始,而且永远不会结束。孙庆的这句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游击队:争相参战在新世纪开头不足三个月的时间里,站出来对空调发言的人实在太多了,这位自称在美的干了10年的先生公然向媒体宣布了自己企业靠拧螺丝刀组装空调一年能卖掉1.5万台的事实,而且每台纯利有400元到500元。这家“螺丝刀工厂”在第一年就赚到了600多万元!更重要
的是,他宣布了一匹单冷空调的最低成本价:500块!
这是一个让人想入非非的数字。此前在行业内流行的说法是1500元,不难看出其间的差距会引发什么想像。
“你无法阻止新的竞争者加入到这个市场中来”,春兰集团高级副总裁孙庆说。据不完全统计,仅广东南海、番禺、顺德三地,现有空调厂已近100家,加上中山、深圳、惠州等地,广东大大小小的空调厂即将突破200家大关,而全国空调厂数目则远超过300家,其中有70%是最近一两年新建的组装厂。
即便抛开引起争议的最低成本价不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培育出如此众多的小企业,这个产品的利润空间和市场容量如何已得到大致反映,因此2000年底顺德格兰仕喊出的“要把价格再降一半”的口号并非毫无根据。
与此相对应的是空调上游产业压缩机行业的紧急动员。松下万宝、广东美芝、上海日立三巨头不约而同在2001年展开了战略性扩张。
2月中旬,位于广州番禺的松下·万宝压缩机厂在锣鼓喧天中开始了其第二期工程的奠基仪式---松下万宝压缩机新增资5亿元人民币,将其生产能力扩充到600万台。在当天的晚宴上新上任不久的总经理黑木端起了酒杯,向在座的媒介人士踌躇满志地宣称:“松下·万宝就是要做全球最大的
空调压缩机供应商。”
与此同时,空调压缩机行业的另两大寡头上海日立和广东美芝不动声色地开始了扩产行动:上海日立在今年产销300万台的基础上,今明两年分别扩产到360万台和400万台;广东美芝今年一期工程投资3亿元之后,产能也由原来的250万台扩产到320万台,更长远的规划是:到2005年,扩产到500万台。
市道看好使整个行业情绪高涨,而高涨的情绪进一步刺激市场的爆发,这似乎已经是可以确定的空调走势。
市场究竟有多大?
中国制造业的旺盛精力自彩电、VCD之后,终于找到了又一个发泄的场所--空调。
2001年市场可以预期的极限容量为1500万台,而相关企业的产能已经超过2500万台,这是一个危险的对比,因为那过剩的1000万台产能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可怕的市场黑洞。而其可能产生的前景可以借用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蒂耶夫的话来描述:“这些经济威猛强劲的现象,就像肺病患者两颊的红潮一样,是一种假象,这些产业的内部已经开始腐朽。它们并非缓慢地趋向停滞或衰退,相反地,它们往往是在一个最不经意的危机中被一击而溃的。在很短的时间里,它们就会从利润空前的佳境陡落到濒临破产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