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的绝密实验:实施偏执的专业化
【中国制冷网】胜利者总是遭人嫉妒。2008年的一天,一支由国内某空调制造商总裁亲自带领的猎头团队盘踞在珠海的北京宾馆长达1个月之久,目的是希望用重金从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挖走一批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但最终一无所获,悻悻而归――格力持续扩大的优势和影响力让这些竞争对手如坐针毡,两年前,在中国空调市场雄踞首位的格力与第二名的市场份额差距仅有3%,但到去年底,这一差距已扩大到12%。
如果考虑到从去年以来原材料价格所经历的一轮疯狂上扬,以及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市场需求减缓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格力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实属奇迹。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国内市场销量增速急剧下滑,第二季度甚至出现负增长,而格力仍实现营业收入249.52亿元,同比增长24.44%;净利润亦同比增长104.67%。这家连续12年位居中国该行业产销量、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空调制造商,在2005年又取代LG成为世界空调业霸主。2007年,其拥有的四万名员工创造了超过380亿的销售额,1万多家专卖店在销售着70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每年至少消耗了20万吨钢铁、1.2万吨铜;如果将其一年制造的2500万台空调横向排列起来,则可以轻松穿越北京到广州一个来回。
位于珠海的格力工业园就像是一座令人惊叹的空调之城。为了解决物流卡车的停车难问题,格力甚至不得不将附近的数座大山夷为平地。与这一工程量相比,新扩建的物流仓库及商用空调总装生产线规模则更为惊人,其总建筑面积超过700个标准足球场,高达8层的楼群的建筑工程已经持续了三年,至今还没有完工。在这些新建厂房旁边,则是连绵不断、相对简陋的即使被拆毁的平顶房仓库,这些于七八年前才建成的建筑已远远赶不上这家企业膨胀的速度――其营业额与销量在过去的三年内均翻了一倍。
这毫无疑问地凸显了在中国经济出现困难的一年,中国制造业内所呈现的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对那些急于寻求在低谷时挣扎脱困之法的其它中国企业而言,格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证明中国制造具有怎样的韧性和难以磨灭的活力。
绝密实验
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俨然成为产业配套优势最成功的国家,但游戏规则亦冷酷无情。对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来说,长期以来其被两个截然不同的乌托邦式的前景所困扰:要么摊大饼一样地多元化,使得在价格血战之外有其它利润来源;要么实施偏执的专业化,以一己之力抵御全行业的竞争。20多年来,格力选择了后者,让这家公司建立在坚实的地面上,而不是流沙之上。
格力拥有世界上最好、最勤奋的空调制冷工程师,多数人拥有超过十年的制冷经验,并且对这家公司忠心耿耿――这或许正是格力能够实现持续成长的核心秘密,虽然听起来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但却成为对手无法复制的竞争力。
:
格力分体壁挂式空调获国家“出口免验”格力:8亿短期债券融资到账前景欲见好政府节能惠民 格力以技术创新稳居榜首
而这一塑造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源于其内部长期以来形成的“铁质”文化。去年的一天,格力电器股份公司董事长朱江洪和总经理董明珠接到了一个电话,一名与两者保持良好私人关系并在空调制冷行业声誉卓著的科学家希望重返格力――此前其在格力拥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发明,之后被竞争者以重金挖走――但他却得到了强硬的回绝。对于如何留住研发人员和高级管理者,朱和董殆思竭虑,甚至拟定了奇怪的禁令:如果从格力离开,那么将永远不再被这家公司重新接纳。这条禁令令行禁止,至今没有人打破过。
“最吸引工程师的是在中国你很难找到比格力更好的研发环境。”格力电器副总裁黄辉说。作为主管研发和技术改进的高级管理者,“花钱毫不手软”的黄在过去一年中支出了25亿元的研发费用。“真是难以置信,在十年前我还对空调一无所知,现在则要确保格力拥有的全球空调巨头的研发领先地位。”黄自嘲说。机械制造专业出身的黄之前的工作与空调制冷毫无关系,而是在一家阀门厂担任副厂长。
这位曾经的“门外汉”现在已经成为空调制冷行业卓有成就的科学家,领导者超过1300人的研发团队。任何人走进黄所在的珠海格力研发中心,都会被560台空调压缩机昼夜不歇运转所发出的噪声、热空气以及被此屏蔽的一切所震慑。高达七层的研究大楼戒备森严,层层关卡,即使格力内部员工也禁止进入。即使拥有特别的许可证,也只能在一楼实验室走马观花地参观,其余六层与世隔绝。这里全年24小时都处于“临战状态”。实验员轮流上阵,工作实行三班倒,即使在深夜,远在数百米外也能感受到实验室发出的强如白昼的灯光以及鼓风机巨大的排气声。
好的试验环境并非唾手可得。20年前,格力只有一个实验室,简陋得连自动测试能量的装置也没有,数据需要手工计算。而现在,格力已建立起30多个实验室。为了研究对手,甚至专门搭建了一个仓库用于存放在全球市场上零售的所有竞争对手的样品机,被拆卸的样机多不胜数。
多数时候,这些等待被拆卸的空调被分放在类似于蜂巢一样的小隔断内,电线、压缩机以及各种零部件散落其中。试验的目的只有一个:在极端的环境下空调是否可以正常工作。看上去异常简单的试验,其费用堪称巨大,仅仅是一个模拟自然降雨而搭建的淋雨实验室,其前期一次性投入就超过一千万元,为了完成后续喷嘴和线路改造,每次都要追加数百万元,以便让每一个喷嘴细微部的均匀度和降雨量达到要求。
与自然降雨实验室比邻而居的是花费更大的模拟居住空间,在沙发、餐桌、床等家居用品一应俱全的居室内,甚至还有三个虚拟的假人,五花八门的探头和传感器从天花板的各个角落直落下来,与计算机相连接,院子内铺满了鹅卵石、沙子还有盆景。在这里,格力的工程师可以通过操纵按钮模拟雷电、雨雪、冰雹、台风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一台巨大的风机可以在远距离瞬间制造出超过20米/秒的相当于十级大风的风速。
“试验相当昂贵,用于数据测量的每一个仪表都动辄几十万。”年逾花甲的日本工程师佐博胜晋对《环球企业家》说。退休之后被格力返聘的佐博是这个实验室里令人生畏的人物之一,他身材并不高大,戴着一副金丝框眼镜,穿着普通的格力研发人员制服,脚蹬一双有些破烂的球鞋,经常背着手若有所思地在实验室里走来走去。佐博曾经是日立制冷部的高级工程师,其主攻方向是商用空调多联机,吸引他前来格力工作的原因之一,便是这项一直是东芝、大金、三菱等日本空调巨头引以为傲、用10年时间开发的顶级技术,居然在短短数年间被格力悉数超越了。“格力在研发上所取得的成就让我肃然起敬。”佐博说。
2001年,格力董事长朱江洪曾远赴日本希望引进多联式中央空调技术,开出五亿元价码。让朱感到侮辱的是,日本人不仅回绝了他的请求,还拒绝出售所有相关配件。此前,格力在这方面的研发几乎没有任何基础。缺少图纸、技术参数,甚至连用于带动几十台空调运转的试验压缩机也遍寻不着,但执拗的朱决心自起炉灶。
随后的试验彻底而冷酷,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被各种接近空调极限的格力自定的标准所取代。一台空调要从超过国家标准一倍的高度以任何一个面、棱的角度跌落,但必须依然保持毫发无损;空调要能够在48度的高温下以185伏的超低电压正常运转(国家标准是43度,198伏);用连续每秒数百次的瞬间断电,来观察这种破坏力对元器件的影响;疯狂的实验还包括:在85℃的高温下测试制冷效果,在零下25℃的低温下测试制热效果。
一些被视为“空调绝症”的难题也被格力攻克。比如空调死机问题,由于发生概率很低,原因复杂,之前日本同行也找不到解决方法,均在说明书中注明“遇到此类问题,需要拔掉电源重新开机”。格力发誓要解决这一难题,黄辉带领工程师们拆掉了空调,想方设法还原各种能够让空调死机的环境,将成百上千个测试电极摆放在控制器CPU的每一应角一一屏蔽掉电压、纹波和谐波等杂讯,终于找到空调死机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不仅如此,还有更绝密的新技术也正在格力的神秘实验室里酝酿。格力正在研发的智能人机感应技术,可利用红外线和图像识别等手段,通过跟踪人体周围的温度变化,控制空调最佳的气流大小以及方向。这些研发卓有成效,2008年,格力推出的空调新品比例高达20%,几乎是上一年度的4倍。
:
格力分体壁挂式空调获国家“出口免验”格力:8亿短期债券融资到账前景欲见好政府节能惠民 格力以技术创新稳居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