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耀庆:走出暖通空调的探索发展自强路
国内暖通空调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走错方向甚至误入歧途,这就要求人们认清当前的形势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
“制冷剂加速淘汰”,“始终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这些都是当今我国暖通空调行业发展的典型缩影。陆耀庆认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暖通空调之路尤其重要,但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过分积极还是习惯性被动,对于行业发展都将产生弊端。这条路究竟应当怎样走下去,陆耀庆向笔者陈述了自己的看法,与此同时,也需要所有行业人去不断探索和总结。
节能减排:政策要落实,步子要迈准
中国建设报:国家在建筑界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政策,暖通空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在您看来,我们这方面做得怎么样?
陆耀庆:节能减排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建筑类各种标准、规范、规程虽然制订得多,能真正严格执行并落到实处的却有限,原因在于缺乏监督机制。
地方上经常能见到一些报道,说某工程在节能方面表现得如何优秀,但我可以从亲身经历来讲,这种报道往往都有夸大的成分。虽然近年来国家在这方面更加重视,也下了不少力气,但在实际情况中,节能标准的设计往往在施工环节就被篡改了。原因在于开发商的第一要务是省钱,而这与国家节能的要求相悖。因为只有使用“不太节能”的建筑材料,成本才能降下来。虽然现场也有监理人员,但他们同建设方常常是“绑在一起的利益体”。不节能的建筑所遗留的各种问题,给暖通设计环节也带来了不少麻烦。
此外,国内有很多人在节能减排方面盲目追风,这很不好。我们必须认清当前形势,不可一味地追求“大干快上”,制冷剂问题就是鲜活的实例。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于制冷剂的淘汰计划,虽然最终任务相同,但是责任有所区别,表现在淘汰氟利昂制品的时间进度不一致。
很多人都希望我国能尽量加速淘汰氟利昂类制冷剂产品的步伐。这种想法是好的,却没有意识到这将对我国制冷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比如说HCFCR22这种制冷剂,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大量生产。这种事情就不应该跟着“起哄”,因为目前我国还没有更好的制冷剂能替代它。因此,我们首先要认清中国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其次,我们要充分利用《蒙特利尔议定书》中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条件,充分利用这个过渡时间;议定书中还约定发达国家要对发展中国家给予技术上和经济上的支持。不过这几个方面,目前很少有人切实给予关注。虽然一些业内专家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深入研究,并极力呼吁制冷剂淘汰的步子不要走乱走错,然而真正能理解的人特别是某些环保部门的领导还很少。而一旦步子迈得过快过大,作为世界制冷剂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的中国,将面临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制冷剂的危险,经济上的损失难以估量。
设计工作:要放弃“应付”的态度
中国建设报:优秀的系统设计同样能在节能减排上有所体现,在这方面,我国设计人员与国外同行的差距有多大?
陆耀庆:我国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人员的水平发展还是很快的,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其实并不明显。
设计水平提高很快是事实。不过在我看来,如果能有更多的人放弃“应付”的心态,积极地投身工作,行业一定能进步得得更快。
不久前,我们召开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中央空调系统方案论证会,这个系统我们参照了泰国曼谷机场一种极为先进的中央空调系统设计方案———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在场专家对此评价很高。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认可来源于我们设计人员的不懈努力和敬业精神,当然还包括设计单位的高度重视。
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特点是采用两套独立的空调控制系统,分别控制并调节室内的温度与湿度,从而避免了常规空调系统中热湿联合处理所带来的损失。由于温度、湿度采用独立的控制系统,可以满足不同房间热湿比不断变化的要求,克服了常规空调系统中难以同时满足温湿度参数的难题,避免了室内湿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同时,这种系统避开了传统全空气系统采用风道的输送方式,而是采取地板和吊顶冷辐射,所以,系统的能耗大幅度降低。整个系统除了冷水机组之外,没有用到特别大的空调机房,既省钱,还省空间。
在做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项目之前,我院组织了5个人专程去曼谷机场考察,为日后的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坚定了我们选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决心。值得骄傲的是,这是国内第一个采用这种空调方式的机场航站楼项目。民航总局对此非常重视,还专门邀请了在这方面颇有研究的江亿院士前来评审。目前,尽管我国在机场航站楼方面尚没有使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先例,但是这种辐射供冷的方式在其他领域早已经有成功的经验,我相信这在机场航站楼工程上同样可行。我也有理由相信,这种“下了功夫的设计”必将推动相关项目中央空调系统的发展。
中国建设报:现在的项目能都做到像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那样追求“完美”吗?
陆耀庆:当然不能。仅仅就机场项目而言,我们所承接的其他几个机场就远没有这么“幸运”了。实际上,多数设计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方案,因为对于系统设计人员来说,这样做既不用下太多功夫,更不用去承担风险。然而对于整个设计界来讲,这绝对不利于设计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发展。
设备生产:学习三菱,日企是榜样
中国建设报:中央空调进入我国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您认为,目前我国同国外相比,中央空调系统中相差最多的是哪个环节?
陆耀庆:在中央空调系统方面,我国与国外最大的差距仍然表现在设备制造上。尽管这些年来我国已先后引进了开利、特灵等很多世界知名品牌,但是它们的主机却没有真正地“走”进来。
举几个很简单的例子,压缩机是最典型的缩影。这个在中央空调主机中占据“心脏”位置的部件,最为核心的技术仍然没有被国内生产厂商所掌握,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除了压缩机,系统风机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较而言,风机的技术含量远没有压缩机那么高,可即便这样,我国企业同样没有做得让人满意。类似于水泵等许多系统部件也有着相同的境遇。
这么多年来,真正活跃在中国市场的仍然是国外几家大型生产厂商。可事实上,其中一些企业解放前就在中国“活动”,把持并垄断着市场。如果我们要下决心振兴民族产业,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中国建设报:比较而言,国外设备生产企业对于这些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掌握又是怎样做的?有没有可以为我国企业所借鉴的地方?
陆耀庆: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就可以做我国中央空调生产厂商的榜样。比如说,三菱最早曾与美国开利合作,但是一段时间过后,三菱就已经掌握了属于自己的技术,并能独立研发出具有高度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种肯于钻研和及时摆脱对“他人”依赖的精神就非常值得学习。反观我国很多企业,在这上面的差距就很明显。
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在中国,如果有关部门能够给予生产厂商一定压力和鼓励,并真正重视起来,核心技术未必拿不到。如今卫星都能上天,其中的技术含量和难度势必比制造中央空调设备大很多。只要有关方面能够重视起来,我们一样能有属于中国自己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