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热议大型公共建筑绿色节能降耗
2011年11月8日,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的“2011年中国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减排高峰论坛”在北京新疆大厦隆重召开。论坛以“绿色低碳实践,释放城市未来生命力”为主题。论坛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进一步强调了建筑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建筑行业各方代表也表示了积极的响应,与会嘉宾就中国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减排项目经验做了广泛交流与探讨。
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用形象的比喻毫不留情地批判当前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存在着的“鸟巢化”、“卡通化”等一系列问题。指出,大型公共建筑一定要经济、实用、美观,但是实际上,我国有很多大型公建不仅不经济、不美观、丢失了民族特色,而且还由于不考虑本地实情、照搬欧美国家设计等原因,造成了土地的浪费、能耗的大大增加。
在能源资源日益紧张的趋势下,节能减排成为各个国家的必然选择。在我国,与其他建筑相比,大型公共建筑就像是患上了“肥胖症”,能耗竟然是普通建筑的5倍,而且与一般民用建筑和发达国家公建能耗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在节能减排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大型公建节能降耗已不容半点商量的余地。为大型公建“瘦身”寻找“灵丹妙药”也成为业内一件急迫的事情。
政府应当以身作则
面对政府办公楼、商场、酒店等种类繁多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降耗从哪里入手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业内专家曾多次批评,我国各地政府的办公大楼存在严重浪费土地的现象。但是不论业内外反对、诟病的声音多么强烈,“大广场+大马路+大楼=政府办公楼”的模式,似乎并未停下复制、克隆的脚步。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认为公建节能降耗应从政府办公楼入手,政府应该以身作则。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发总工程师马晓雯认为,政府办公建筑应率先改造,高能耗的建筑要强制改造。
新加坡建设局国际开发署署长许麟济也持相同观点,认为大型公共建筑节能降耗,政府应当以身作则。他介绍,新加坡政府在2007年就开始以身作则,带领整个社会建设绿色建筑。尤其是政府部门的建筑,不管大小,都要求必须达到最基本的节能15%的要求。
2009年,新加坡又规定凡是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志”白金级别;凡是5000平方米以上的官方建筑,必须要达到节能35%的标准。
许麟济说:“新加坡的既有建筑量多,很多人认为既有办公室很难改造。于是政府以身作则,从建设局底下的高级学府的教学楼入手。通过设计,教学楼的能耗降低了50%。目前,5000平方米的教学楼的所有能源需求通过太阳能就能解决,可以说是真正的‘零能耗’。可见,既有建筑的改造不难。”
激励政策必不可少
阿特斯金可持续规划领衔专家马克·休伊特认为,有财政方面的激励措施,才能推动节能减排。
除了政府发挥表率作用外,新加坡还制定了现金补贴、面积奖励等一系列激励政策。
对于新建建筑,2006年~2009年,新加坡政府规定,对于达到25%节能标准的建筑,给予开发商每平方米4新元、最高300万新元的奖励;对于达到35%节能标准的建筑,给予开发商每平方米6新元、最高300万新元的奖励。不仅开发商能拿到现金奖励,设计师和建筑师也能拿到相应的现金奖励。此外,新加坡还规定,对于拿到“绿色建筑标志”白金奖的建筑,给予最高2%的额外建筑面积、最高达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奖励;对于拿到“绿色建筑标志”超金奖的建筑,给予最高1%的额外建筑面积、最高达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奖励。
许麟济介绍,对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加坡政府出台了1亿新元的激励计划。从诊断开始,设计师50%的顾问费和35%的改造费用由政府承担。这一政策大大刺激了人们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的积极性。目前为止,有关部门已经收到了22份建筑改造申请。除了现金奖赏,政府还出台了建筑能效改造融资计划,由政府承担风险给业主低利息贷款,大大降低了业主融资方面的障碍。
近年来,为了解决目前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水平高、增长势头猛、节能改造进展缓慢等突出问题,充分挖掘公共建筑节能潜力,我国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资金补贴等激励政策。此外,对于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绿色校园、 绿色饭店、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等,也都给予一定的补贴。尤其是对建筑节能起着示范作用的绿色建筑,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日益明确,按星级给予资金补贴。
据透露,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对高等绿色建筑采取直接进级补助的激励政策。
“优生优育”从规划设计开始
实现绿色建筑需要从设计规划的最初开始考虑。规划考虑到了,设计时就会简单些,尤其是对于节能降耗比较困难的大型公共建筑。马克·休伊特认为,低碳设计解决方案,应尽可能在总体规划阶段初期制定。规划、设计和施工各个层面之间的意见交流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把政策和规划结合在一起,把设计与施工结合起来。其次,要找到相关的技术,推动目标的实现。最后,要把规划计划与成本关联起来,成本太高,市场无法接受,方案也就难以实现。
上海金茂大厦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按照通常的理解,有着近30万平方米建筑体量的金茂大厦集办公、酒店、购物、餐饮等功能于一体,可谓是家大业大。大量设备24小时运行,能源消耗大似乎合情合理、不足为奇。但是金茂大厦每百元营业收入能耗支出仅5元左右,远远低于每百元营业收入能耗费用折合在人民币8元以下的国际标准。
这个地标性的庞然大物,之所以能创造这样的奇迹,除了与日常的维护、管理等有着重要的关系,还与其“优生优育”不无关系。金茂集团工程技术与HSH部副总经理李静介绍到,大厦在建设之初,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了日后的节能效果,并选用了遍布整个大厦的BAS系统、1600余台变风量空调、3万余套节能灯具照明、热工性能良好的幕墙系统等一系技术和设备。如今,金茂大厦已经运行了10年,但这一系列技术和措施至今还引领着大型公共商业建筑节能环保的潮流。
仇保兴认为,整体上研究公共建筑相互之间的流通与交融,是建筑师应当开拓的一个新领域和必须掌握的新技术。建筑师在设计时应把单幢建筑节能与建筑群的整体节能同时考虑。建筑之间的排列要合理,同时要兼顾通风、日照等因素,并利用绿化、建筑之间的相互遮阳,产生低能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