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十一五”城市节能建设成就辉煌
11月2日电今天从大连市建委了解到,“十一五”期间,大连累计投入城市建设投资876亿元,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路网结构更加合理,快速路比重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措施加快实施;城市排水、中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高;城市集中供热、燃气设施建设更趋完善;城市环卫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型生活垃圾除运体系初步确立;城市照明工程建设向郊区拓展,城市夜景建设更加丰富多彩;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始终保持全国前列,绿化覆盖率逐年提高;住宅及配套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水平显著提高;勘察设计咨询业改革稳步推进;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支柱作用进一步彰显。
“十一五”期间,大连城市整体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竞争力位列全国前十,大连市城市功能显著提升,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最佳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城市道路、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大连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按照“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大型石化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船舶制造基地”及“建设北方沿海中心城市和国际名城”的目标与城市定位,加大道路、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大连重点建设中心城市及城市组团间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市区快速交通网络,加强城市组团间交通链接,为大连的产业集聚和“三个中心”建设奠定基础;完成快轨三号线延伸、BRT快速公交、东联路、振联路、西部通道南段高架桥等项目,开工建设城市地铁、扩建机场三期、大连至旅顺202轨道延伸线、金州至普湾新区城际铁路、新大连火车站及广场配套、国际会议中心、体育中心、贝壳博物馆、胜利路西段拆迁改造、城市建设“五个一”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以保障能源安全和能源供给为前提,加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竣工投产煤气新厂二期、香海热电厂二期;完成庙岭、景山、由家、小平岛热源厂、泰山热电厂、甘井子热电厂等建设工程;完成星海湾、北海热电厂等海水水源热泵工程等项目。
——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1)城市快速路建设初见成效,中心城区路网结构更加完善
进一步完善了以主城区为核心,沈大高速公路、黄海大道、渤海沿岸为轴线,区内交通干线为网络的城市快速路网。加大了中心城市与各组团间的快速交通建设力度,先后完成土羊高速公路、辽宁滨海公路(大连段)、西部通道、东联路等快速路工程,开工建设了胜利路东段改造、西部通道南段高架桥、振连路等项目,城市快速路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大了中心城区道路桥梁改造建设力度,全方位提升城市道路设施服务功能。完成了东北路椒金山新建隧道、迎客广场立交桥、胜利桥、菜市桥、北岗桥的扩建改造项目;拓宽改造了山东路、西安路、解放路、七七街、鲁迅路、五一路、太原街、胜利路西段等多条道路,维修各类道路474万平米。
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导向,加大公共交通建设投入力度,完成快轨三号线续建工程、兴工街至张前路快速公交线路、201路有轨电车线路改造等项目,提升了城市公共交通的 便捷性与城市组团之间的连通性。
新建了黑石礁、西南路、西北路、金南路人行天桥、五惠路地下通道等工程,改善行人道路通行安全状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在七七街、鲁迅路、五一路、太原街和胜利路西段道路拓宽改建工程中,开创性建设长13.7公里、可容纳移动、网通、电信、有线电视等弱电类管线的城市道路地下共同沟,完成了城市道路地下设施的协同建设。
截至2009年底,大连中心城区共有道路1854条,市政广场21座,城市桥梁、隧道和地下通道132座。预计至“十一五”末期,中心城区道路网密度达到2.94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5.03%,人均占有道路面积4.01平方米。
(2)城市燃气设施建设力度加大,LNG入连工程全面启动
随着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西进北拓,大型投资项目、工商业用户及城市居民对燃气供应需求日增,管道燃气用户数量持续增长。
全市新发展人工煤气用户10.6万户,其中新建住宅用户7.4万户,督促开发单位或产权单位落实资金解决煤气配套历史遗留问题1.4万户,政府投资解决破产企业的煤气配套历史遗留问题1.8万户,人工煤气用户达到74.7万户,管道煤气普及率达到90.6%。全市管道液化石油气用户由2005年末的15.2万户增加到36.1万户。
扩建煤气新厂二期工程,煤气新厂日供气能力达到120万立方米。建设LNG接收站项目。改造城市煤气旧管网500公里,改造阀门450个,调压站50座,凝水缸1000座,老旧住宅室内煤气管线5万户,进户线1万个。
建设煤气新厂至金南路储罐15公里DN720和60公里DN500煤气主干线管网,并沿中华路与泉水至大化的煤气主干线碰头,建设由LNG门站至市中心城区约146公里天然气输配干线管网,新城区建设90公里环状中压燃气管网,金州城区建设40公里环状中压燃气管网,旅顺口城区建设30公里中压燃气管网。开工建设沿旅顺北路和旅顺南路至中心城区、与天然气主干管并网的高压天然气管线82公里。在煤气新厂内新建一座10万立方米湿式煤气储罐。
国家重点项目——大连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于2008年4月开工以来,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大连LNG项目建设有助于缓解辽东半岛和整个东北地区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推动大连地区能源结构的多元化、清洁化发展,“十一五”末期大连燃气设施建设已开始结合LNG项目进程进行调整和布局。
(3)城市供热布局更加完善,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比例明显提高中心城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685万㎡。集中供热普及率已由2005年的76.5%增加到2009年的89.7%,集中供热普及率居三北地区前列。预计到2010年底,能够完成集中供热率达90%的预定目标。
完成香海热电厂二期工程,建设2台220t/h锅炉,2台25MW供热机组,新增供热能力380万㎡;完成香海热电厂厂内低真空改造,新增供热能力100万㎡;完成华能大连电厂4台350MW供热机组供热改造项目,新增供热能力1100万㎡。开工建设了甘井子热电厂一期工程,建设2台1025t/h锅炉,2台300MW供热机组,新增供热能力1200万㎡。完成绿波区域锅炉房新建工程、景山区域锅炉房新建工程等多项区域锅炉房新建工程,新增供热能力1200万㎡。扩建泉水区域锅炉房、高新园区区域锅炉房等区域锅炉房,新增供热能力1000万㎡。
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工作,完成星海湾商务区海水源热泵一期项目、北海热电厂循环水源热泵一期项目等建设,新增供热能力140余万㎡,清洁能源供 热率约为1%。“十一五”期间,大连继续开展“蓝天碧海”工程,实施分散供热锅炉房的撤消、并网工作,共拆除燃煤锅炉房701座,锅炉1007台,中心城区燃煤供热锅炉房减少到320座,实现集中供热面积1577万㎡。
(4)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效果显著,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旧排水管网改造145公里。完成5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分别是马栏河污水处理厂二期(8万吨/日)、春柳河污水处理厂二期(12万吨/日)、夏家河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营城子污水处理厂(1万吨/日)、虎滩新区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开工建设寺沟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截止2010年末,中心城区已经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共11座,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4%。完成夏家河污泥处理厂(600吨/日)建设,解决了污泥处理问题,中心城区污泥处理率达到100%。采取政府投资配套建设中水输水管网、企业出资兴建深度净水设施、给予应用中水的企业优惠水价等措施,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实现日再生水利用39.5万吨。建成春柳河、泰山电厂、大石化和北海头电厂等五座再生水厂,完成了日用中水20万吨的马栏河,自由河景观河道工程,开工建设甘井子电厂中水回用工程(4万吨/日)、周水子河和春柳河景观河道工程(6万吨/日),预计2010年末,中水回用率超过40%。
(5)环卫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进行了环卫行业体制改革,完善环卫用工机制,推进环卫投资多元化、市场化进程,修订了《环卫条例》,完善环卫管理监督检查标准和制度,推行城市主要路街、景观道路洒水降尘冲洗工作,环卫作业水平得到提升。
完成了毛茔子垃圾填埋场三期、四期扩建工程,实现了城市生活垃圾的规范化卫生填埋。开工建设日处理规模1500吨的拉树房生活垃圾焚烧厂,完成日处理规模1000吨的梭鱼湾垃圾转运站建设。购置安装13,300个地埋式垃圾桶、164台区小型集运车、14套移动压缩设备,构建新型生活垃圾除运体系,彻底解决非物业小区居民生活垃圾散落问题。
(6)城市公共照明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光明工程和亮化工程,完成主干路和街巷路照明设施达标改造;对中心城区友好广场、青泥洼、中山广场、宏浮桥等地下通道内的照明设施进行维修改造。
“十一五”期间,积极推广绿色节能照明技术,更换街巷路高能耗路灯设施和东纬路、迎春路、白山路、东方路、滨海路等道路低光效灯具,对部分道路路灯进行限时开关改造。推动城市绿色节能照明体系建设,提高城市道路照明整体水平。
(7)森林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城市绿化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完成了明珠公园、梭鱼湾公园、夏家河海滨公园、大连湾湿地公园、西郊森林公园、金石主题公园、砬夏河公园、大黑石海滨公园、七里公园、石门山公园、东语公园、七贤岭森林公园、捷山公园、怡和公园和群峰公园等14个公园建设;改造疏港路、迎客路、中山西路、中南路等城市主干道路沿线绿化工程,形成了绿地分布比较合理、植物配置比较科学、生态效益比较明显、养护管理比较到位的城市绿地系统格局。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市累计栽植各类树木260万株,新增公共绿地894万平方米;城市绿地面积113平方公里,公共绿地面积33.3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5%。
——建筑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支柱作用明显加强。&nbs p;
“十一五”期间,建筑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总产值继续以每年百亿元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建筑业实现总产值达到960.8亿元,比2008年增长36.4%;缴纳税收总额65.3亿元,较上年增长7%。2006年至2009年,建筑业累计实现增加值740.2亿元,年均增长20.2%。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贡献作用充分发挥,建筑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居东北三省之首。
全市共有有资质的建筑企业1552家,其中一级企业75家、二级企业311家。直接吸纳了全市20%以上的社会劳动力,2009年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56万人,对解决就业问题、安置闲散劳动力、提高人均收入起到重要作用。
——房地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低收入居民住房状况逐步改善
2006-2009年间,房地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550.4亿元,占同期GDP的4%左右;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超过1819.8亿元,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7.7%;房地产业上缴税收显著增加,累计达到286.5亿元,到2009年成为我市第一大纳税产业,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
2006-2009年间,累计竣工面积达到2271.3万平方米,其中新增住宅面积1877.2万平方米,32万户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征用与出让日趋规范。2006-2009年间,土地出让总面积累计达1416.9万平方米,呈现逐年稳步上升趋势。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由协议出让转变为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交易市场更加公平、公正、透明、健康。
“十一五”期间,建设泡崖、石门山、泉水、甘井子区朱棋路等地经济适用房和春华山、矿北、红凌路头道沟等地限价商品房;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实施“新居工程”、“五个一”工程建设。
——小城镇建设显现成效,基础设施日渐完善。
“十一五”期间,小城镇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中心城镇面貌有所改观。截至2009年底,建有污水处理厂(站)5个,中心镇管道排污能力接近30%;供热站81个,集中供热面积为432.6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的39%;液化燃气供应站77个,中心镇居民液化燃气使用率为100%,一般镇为90%以上;道路铺装面积778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83万平方米;公园(广场)个数为25个;垃圾中转站12个;住宅建筑面积1100万平方米,住宅楼房率为20%,镇区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5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
——城市人防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大连中心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人防工程建设规划》,初步建成稳定高效、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人防指挥体系、防护工程体系及预警疏散体系;人防信息化能力建设、法制建设规范化进一步提高;人防工程开发利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到2010年底,人防工程总建筑面积28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比“十五”期间增长73.4%。人均使用面积1.1方米,人防工程开发利用率达70.6%。
——新技术在城市建设行业广泛应用,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大连市新建住宅、公建节能设计达标率100%。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1150万平米、办公楼节能改造40万平米、科教文卫建筑节能改造10 0万平米、公建节能改造100万平米、工业建筑节能改造50万平米。
太阳能路灯、节能庭院灯、室内节能灯在全市普遍推广,建筑节能示范工程、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示范工程、产业化成品住宅建设示范工程进展顺利,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工作全面展开。
截至2009年,我市累计建成节能建筑4200余万平米,年节约标煤近4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二氧化硫5.5万吨、粉尘5.5万吨、灰渣11万吨,建筑平均节能率从23%上升到28%。
——行业管理不断规范,建设行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各项工作逐步实现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对加强城市建设行业管理、规范城市建设项目市场化运作、推动新技术在城市建设行业的应用,均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实现了城市供热体制改革,建立了企业离退休人员采暖费补贴发放的长效机制,规范了采暖费的补贴范围和程序,修订《城市供热管理条例》、制定《大连市供热运行标准》,开展供热质量监管,完成供热设施维修改造。编制完成《海水热泵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规范》;实施“幸福e家五期”、“颐和香榭”住宅小区按表计量示范项目及第二批海水源热泵示范项目,被确定为“GEF中国城市供热改革与建筑节能示范城市”。
燃气行业市场和燃气工程建设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燃气企业资质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数百家燃气企业进行资质审核,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安全检查,对全市130家液化石油气储灌站、10家LPG加气站和18家液化石油气瓶组站建立了电子档案。
“十一五”期间,加强了建筑业、房地产、勘察设计等行业从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资质动态管理,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招投标管理,加强劳动安全、劳动保护管理,支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扶持企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