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筑公共场所先行 各方声音不一
哥本哈根大会余音犹在,房地产低碳竞争硝烟已起。有统计显示,全球50%的资源是用来进行建筑的,60%的木材资源最后也到了建筑上面,50%的水资源也用于建筑的用水。面临不断减少的土地资源和日渐拉高的建筑成本,“低碳”不再是一种时髦,而是突破未来发展瓶颈的新希望。
低碳建筑推广起步难
针对建筑节能形势比较严峻,现在提出建筑节能要达到50%、60%的标准,国家建筑节能委员会专家王其坤等嘉宾指出,真正实用有效的技术还比较少,每年,新的建筑还在大幅度建设中,大部分依然不是节能的建筑。
开发商代表北京one销售经理赵鑫还透露,尽管一些开发商的建筑设计中已经有了不少节能的设计,包括恒温恒湿等,但是由于今年的冬天是近几十年最冷的,现在这些“节能社区”的供暖压力非常大,为了保证温度依然在烧煤,有一些家里也在开空调,能源的消耗还是很大。
在实际应用中,太阳能和地源热泵等节能技术的投入也出现了设备成本过高,实际效果不佳的问题,京汉地产品牌营销总监赵四海指出,节能技术是一个好东西,但如果技术不成熟,会产生大量的研发的浪费,一些机构为了部门的利益和地方的利益要指标、要政策,会造成市场竞争的不公平与资源的浪费,国家对于节能是支持的,但是一定要科学、谨慎。
以务实的态度逐步推广
与会嘉宾透露,绿色低碳建筑在北京地产界五六年前就有人在提,但到目前,一些节能技术、产品由于成本过高,依然只是停留在实验室的实验品,这类问题阻碍着建筑节能的进一步推进,应该以务实的态度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华润红山世家项目经理马赟指出,多数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在公建中效果的可控性会更强一些,对于住宅业而言,此类技术成本与可控性会略差,公建先行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会更好一些。他表示,相对于公建而言,住宅产业中推广行为节能,开发商可以在成本合适的前提下,对具体的声光环境、空气、供暖等环境进行一定的改善,但是要更强调对居住者日常行为的引导,教育,使用中人的因素对住宅的低碳效果影响更大。
赵四海认为,应该在全社会推行良好的节能习惯教育,他透露,现在学校教育中已经在推行很多此类的教育,如随手关电源,洗脸水冲厕所、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减少室内空调使用等等,这些细节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是切实可行的。从细微之处,从基础做好,养成一个节能的习惯,虽然事情很小,意义会比喊口号大。
■声音
孟睿:绿色节能是高成本的投入,招商地产比较成功的经验就是对旧楼体的改造,我们在深圳的总部大楼改造自30年前的老厂房,现在成为了全国示范的绿色建筑典范,其中确实有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如其中大量绿色技术的应用,一些投入比重盖还要高,不过从长远来看,这些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是非常可观的,短期内或许会面临成本较高的问题,绿色低碳的起步必然会有一个先投入的过程,我们要看长远的价值。
王其坤:建筑节能应该从使用不可再生的化学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这一点是大家的共识,如何推广方面,国家已经走出了一条从单个项目示范,到区域示范、城市示范的过程,现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此举说明,在节能建筑的问题上,尽管技术和成本上面临较多的难题,但是对现有技术推广上的创新或发展却是大有可为的。
马赟:低碳建筑一方面是开发商前期的投入,但更多的投入应该放在业主行为的习惯与规范的养成上,如生态垃圾处理系统可以让他自觉地进行垃圾的分类,某一些垃圾可以回收,有一些可以自己处理掉。行为的节能可以扩散到整个的社会,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在《新京报》近日举行的低碳建筑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面对现实,低碳建筑的推广面临多重阻力,以务实的态度逐步推广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操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