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杨昌智博导:制冷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2010年11月02 00:00:00 来源:中国制冷空调技术网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杨昌智博士生导师

国家科技部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每年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但是能大面积推广产生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每年的专利技术有7万多项,但专利实施率仅为10%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左右,其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贡献率。

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作为社会生产主力,企业无疑是这场变局中的关键,如何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生产力,记者就此采访了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昌智先生,以科研工作者的视角为企业提供一些参考。

制冷行业科研成果转化的症结

问:杨教授,我们都知道项目攻关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企业投入希望科技成果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但也存在投入巨大却无法产生实际成果的风险,在学术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目前存在哪些问题,企业如何避免?杨昌智:我国的研究队伍在世界上可以说是最庞大的,每年发表了大量科技论文、出版大量科研著作,鉴定许多成果和注册海量专利。但是,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首先是我们许多单位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制度考核方法有缺陷,要求科技人员每年都需要出文章、出成果,这就势必造成急功近利、搞短平快。其次,我个人觉得我们的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对科技人员的评价、科研经费的分配和对科技成果的审查三个方面。对科技人员的评价往往片面追求科研的项目数量、层次和经费,片面追求论文、鉴定和专利,不看“投入产出比”,不看其成果的实用化效果。政府部门的科研经费的分配监管不到位,这就必然造成科研经费的分配失衡问题,造成科技人员为争取项目四处活动,科研工作变成了公关工作。而过于集中科研经费,往往使得课题的既定目标难于达到,而许多科技人员又缺少经费,不仅浪费的大量财力,更重要的是造成科技人才的巨大浪费。对科技成果审查鉴定不严,走过场,流于形式,使得许多研究项目貌似成果累累,其实毫无用处。

当然,作为企业在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的这方的问题较少,如果企业投入资金进行研究开发出现这种问题,那只能说是企业的管理问题了。关键是对市场的把握和可行性论证问题。

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问: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国外企业越来越多进驻中国市场,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使得国内企业价格优势不再明显,唯有通过改变竞争方式谋求长远发展,科技创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这方面国际对手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

杨昌智:对于企业来说,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创新。记得胡锦涛同志在多个场合都提到了自主创新,非常关键。没有自主创新就不可能生产出附加值高的产品。

最近,我们经常提到日本产品,在日本,一方面,日本的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同时企业和科研院所结合也非常紧密,科研成果对企业发展有着重大作用,企业会主动抓住这些东西,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落到了实处,他们会紧紧盯住市场,不断研发新的东西,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在研发方面,舍得投入。此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我们也需进一步加强。我遇到一些企业,有自主研发意愿,但是又怕大量投入研发出来的成果得不到应有保护。

还有就是我们国家每年都有创新基金项目,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扶持,我们的企业可以进行了解,好好把握。

建立企业和院所沟通的桥梁

问:您提到以企业做为科技创新主体,但目前企业和科研单位联系少,信息不对称,供需双方互不知情,研究机构手里拥有成果找不到婆家,同时企业没有信息来源,掌握不到科技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