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价格上涨原因浅析
铜价飙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空调行业就像是身负重担的老牛在业内慢慢前行,家电价格上涨也一次又一次成为空调行业的风波之论。2011年春节前夕,据传空调市场上部分品牌都出现了8%左右的价格上调,那么,是什么让空调行业的看涨之声最终成为现实?制冷快报记者走访了市场,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第一,成本压力下企业消化不良。据制冷快报记者了解,原材料的上涨是这次涨价风波的主要缘由,但是原材料的上涨并不是从今年才开始的,2010冷冻年度经历了铜价上涨、节能惠民新政补贴的减少,国内空调市场的出货均价为2120元,还比2009年度的2340元下降了9.4%,从这个角度来看,价格的上涨并不是毫无延迟的表现在终端市场,而2011年度的淡季就已经将涨价推到了风口浪尖,不禁让人疑惑。制冷快报记者在对各大品牌的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已经从可以消化的程度到现在的必须在终端上,资料显示,国际铜价自2010年12月中上旬首度突破9000美元/吨,之后更屡次刷新历史高位。上海期货市场数据显示,铜价半年之内同比涨幅达32%。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存在一个过程,各大品牌的消化也存在一个过程,能不体现在终端是前期工程通过压缩管理成本和物流成本的压缩带来营造出来的一个相对平静的价格港湾,现在起到蓄水池作用的工厂已水满则溢时,就已经到了要回归市场解决的时候了。
第二,产业政策力度渐小。2011年1月起正式施行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列入首批处理目录内的电视、洗衣机、冰箱、空调和电脑的生产厂家将要负担废弃电器的回收费用。据制冷快报记者了解,根据发改委《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原则和水平》大致测算:冰箱和电视每台需10元至12元,空调和洗衣机每台5元至7元,电脑每台则需13元至15元。有业内人士由此也进行了推算,每个品类家电的具体缴纳金额可能会按新机出厂价的0.5%征收。这项政策的实施,对空调的出货价格已经是加上了一笔成本。
2010年度空调出货均价的相对降低,很大程度上依靠着国家政策的搀扶,给予了工厂充足的价格让利空间,这中间自然包括成本压力的转嫁可能。但是2011年将是完全不同的局面,从节能惠民的大幅缩水,就已经让很多品牌在价格的稳定上捉襟见肘。节能惠民、家电下乡和节能惠民这三大产业政策渐渐完成了使命,迟早会退出空调产业的舞台,空调价格的上涨已经是最直接的宣告,政策年已经过去,新的市场规则正在向我们走来。
第三,市场份额的深度诱惑 大家在旺季过后似乎都处于一个观望的态度,行业内尤其是二线品牌更是抓紧促销来推动淡季的销售,通过差异化的市场市场定位研究新品,争取在新冷年用产品来说话。价格的调整的风向更多是由一线品牌来掌握,因为在价格竞争力的面前,品牌的价值能转嫁很多风险。市场到今天仍旧有部分区域处于见机行事的心理,大家都在等待一个相对安全的涨价时机,希望这次的涨价涨的只是价格平台,而不是重新打乱了品牌之间的起跑点,对于空调市场来说,市场份额是每个品牌不会放弃的底线。
纵观近十年来空调价格与出货规模之间的比例不难发现,价格竞争力对出货规模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这就不难解释各大品牌对终端价格的严格控制,在原材料上涨的进程中,空调价格的上调显得迟缓而慎重。据制冷快报记者调查,现在各大品牌空调价格的变动一方面体现在上调主流产品价格,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各大品牌对高端和新产品的推广上,这类产品的量产,为价格的上扬给予了一个更为合理的方式,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
第四,价格波动在消费者价格承受范围之内。通货膨胀在物价上涨的今天已经再次出现于历史的舞台,从终端销售的观点来看,当空调已经和衣服等日常用品差不多价格时,上调100-200元的价格从今天的物价水平来看,完全是一个合理的范围,消费者也不会有多大的心理落差。
但是今后空调的价格将如何变动,或者说比宣传涨价来刺激消费更有说服力的会是什么,这才是行业应该考虑的问题。涨价的争论已经不是第一次,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在2011冷年接下来的时间里,依然存在价格上涨的因素。例如到5月份节能惠民的完全退去,价格的差额是否依然要让消费者来承受?品牌将通过怎样更合理的方式来改变这样一个政策“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现状?让市场来解决市场自身的问题。
价格压力的上升是空调市场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产业的一种阵痛期,为了价格竞争力的保持,各大品牌都在想办法减少成本,这无外乎提升工作效率和改善科技水平来降低成本,这对于产业来说都是一种推进。空调不可能一直靠炒作涨价来达到目的,不管是终端还是卖场,这早晚都会是狼来了的效果,比涨价更有吸引力的依旧是产品和服务,在合理的范围内,当下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会更在意一个品牌的更多的附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