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太阳能热水器合格率仅为79%
“2012年,在北京市太阳能产品生产及流通领域,太阳能热水器产品合格率为79%,整体质量状况仍然偏低,尤其体现在中小企业的质量控制上。”
在4月26日举办的2013年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质量技术交流会上,专业的太阳能产品检测和太阳能工程验收第三方认证测试机构――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建筑五金水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发布的《北京市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质量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当前北京市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太阳能热水器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本次交流会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建筑五金水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建筑五金门窗幕墙行业协会、北京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北京市建设工程物资协会节能专业委员会4个单位联合主办。
产品质量不容乐观
作为节能、环保、低成本的绿色能源产品,太阳能热水器已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市场成熟最早的行业。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飞速发展,全国已有3000多家生产企业,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已有20余家。但由于行业门槛过低,使这一朝阳产业鱼龙混杂,假冒伪劣现象猖獗,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使用的安全以及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应用日渐广泛,其产品质量越来越受到政府、行业和社会的关注。《报告》显示,北京市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太阳能热水器的产品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产品热性能项目不符合标准规定以及储热水箱(容水量)、外观(轮廓采光面积)、热性能等指标上。《报告》对产生这些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是部分产品热性能项目不符合标准规定,导致日有用得热量单天不合格的原因包括:采用价低质劣的集热部件(主要是真空管),造成集热器本身集热性能不佳;产品设计中片面追求温升,将容水量与采光面积的配比设计得过小、与环境温差过大,造成了过多的热损失;真空管数量少,过大的管间距造成相同轮廓采光面积下有效集热面积不足;保温层厚度不够、发泡空洞等造成贮热水箱保温性能不佳,过多的热损失导致热性能低下。二是部分产品容水量与标称不符。国家标准中规定标称的容水量应为用户实际可用的水容量。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并没有按照标准方法对产品水容量进行测试,仅依据理论公式进行估算,估算结果往往与实际检测结果相差甚远,无法满足国家标准规定的偏差范围。三是部分产品采光面积与标称不符。国家标准中规定标称采光面积与实际轮廓采光面积的偏差≤3%。小部分企业尚未明确轮廓采光面积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还有部分企业虽采用了正确的方法并进行测量,但所用测量设备未经计量,结果精度亦无法保障。《报告》强调,质量关乎企业生命,企业应正视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针对当前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存在的质量问题,《报告》建议,生产企业应及时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在进料和工艺方面下功夫,提升自身产品性能稳定性。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不能停留在粗放的生产组装阶段,应及时增加对技术方面的投入,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好检测机构的技术资源优势,及时通过测试数据理论联系实际,建立持续性的市场竞争力。
强化产品准入监督管理
随着北京市强制在新建建筑中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将在北京市场迅猛发展。如不加强行业监督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将对使用安全、产业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由于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受屋顶面积约束,北京市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将由家庭向工程发展。由产品到系统工程,对太阳能热水产品和系统的质量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流会上,有专家认为,北京应当建设太阳能热水系统远程监测和计量平台,使政府主管部门、建筑设计师、施工企业、用户等能随时了解系统的运行情况,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的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通知企业采取措施。平台的建设也有利于精确计算每个系统节约的能源数量。
此外,还有专家建议,北京应当建立和强化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的建筑市场准入监督管理体系。一是抓紧进行北京地区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设计标准、施工技术与验收标准、通用和专项图集、设计用标准化软件的编制,完善作为市场准入依据的技术标准体系,并加强对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的培训考核,提高识别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优劣的能力和监督管理能力。二是发布《北京市推广、限制、禁止使用的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目录》,或者发布新版《北京市推广、限制、禁止使用的建设工程材料目录》中增加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目录部分。三是形成以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供应单位质量诚信等级评价为载体的经营者准入与监管机制。对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的生产厂家进行产品质量诚信评价,建立起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生产厂家的技术实力与市场诚信信息的发布体系,引导建设工程和市民采用诚信评价结果为A级、AA级的厂家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