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太阳能”梦想成为世界研发中心
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圆心”,北京在发展太阳能产业上又将绘出新蓝图。在未来,北京希望将新能源产业变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建成中国乃至世界新能源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心,占据新一轮世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北京市能源与经济运行调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英建五日向媒体描述发展太阳能的愿景。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等五部门此间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希望民众了解发展太阳能对国情、经济、民生的贡献。 王英建称,预计到二0一二年,北京太阳能集热器利用面积达到七百万平方米,太阳能发电系统达到七十兆瓦,太阳能产业产值超过两百亿元,主要产业聚集基地初具规模,建成具有中国国内先进水平的光伏、光热检测中心。届时太阳能年替代常规能源近九十万吨标准煤,比二00八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一百九十六万吨。 除了一组数字,官方在政策上也做好了准备,为新能源的发展铺设道路,包括打造高端产业基地,建立技术信息交流、融资等企业发展服务平台,吸引国内外太阳能领域企业巨头落户北京,引导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基地;做大高端生产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晶体硅铸锭炉、太阳能电池组建生产线等装备制造能力;做强太阳能工程系统集成产业,重点扶植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建设运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化技术公司。 北京乃至其他省市在发展新能源产业上的“满腔热情”持续不减,但在现实状况下,仍有不少业界为之担忧。 新能源产业发展之初,很多人原以为,中国可以在新能源产业上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然而,关键技术的缺失仍然限制了核心竞争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指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在还不是片面追求规模的时候,需要静下心来突破一些关键技术。即便是在发展最迅速的风电设备领域,目前一些关键领域如轴承、齿轮箱和电控技术等仍然是外国企业唱主角。 在光伏发电领域,出现了更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方面,中国企业仍然在扩张多晶硅产能,为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配套;但在另一方面,像GE、康宁、杜邦这样的知名跨国企业,却纷纷将研发重点转向了薄膜太阳能技术。 去年九月,国务院下发文将多晶硅、风电设备与钢铁等行业一并列入了产能明显过剩,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需要及时调控的“黑名单”,尽管此间传出了有官员称要为多晶硅和风电设备“松绑”的消息,但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在此间的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工作会议上还是强调: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问题在危机冲击下更加凸显,“风电设备制造、多晶硅等部分新兴行业也出现一拥而上、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的倾向”。 不过王英建的理解是:北京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时,走的是“高端路线”,包括“高端研发、高端示范、高端制造”,和别人不一样。如在技术方面,瞄准的是技术研发的系统集成,在制造环节,瞄准的是低消耗、高附加值的装备产业,能全面提升北京的产业结构,并通过示范应用改进能源结构,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比重,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显然,新能源产业发展仍然是一个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