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入门槛提高风机制造业面临洗牌
工人正在检查一台新建750千瓦风电机组的运行情况。新准入标准实施后,此类机组的市场将被大大压缩。
3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对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工艺装备、研发测试、节能环保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工信部提高风机制造准入门槛,对过热的风机设备制造业产生何种影响?能否缓解乃至解决风电并网难的问题?
3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起草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布。从今年年初取消风机设备70%的国产化率政策,到不久前公布《风电并网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连出大手笔,显示出促进风电设备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的决心。
就此次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的内容看,该标准一旦实施,没有竞争优势的设备企业或小型企业将被清退,龙头企业的经营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设备企业准入标准提高
《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所设立的准入门槛,包括生产企业的资质、工艺装备与研发测试、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技术进步、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与劳动保障等方面。内容看似复杂,但实质上指向两方面内容:对已进入风电行业的企业优胜劣汰;阻止更多资金进入过热的行业内,避免再出现重复建设。
以风电生产企业的资质这一大项为例。征求意见稿对风电生产企业的设立作出6项规定,其中的第二项要求是,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生产单机容量2500千瓦及以上、年产量100万千瓦以上所必需的生产条件和全部生产配套设施。这一条实际上对多数企业都会带来压力。
北京北重汽轮电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耿新民说,我国的单台风机容量已经从最初的750千瓦、1000千瓦向1500千瓦以上开始转变,但是能批量生产2000千瓦以上风电机组的企业并不多。而能生产2000千瓦级以上容量风机汽轮机部件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按照上述要求,国内很多小型企业或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市场。
此外,第四项要求是,新建风机生产企业应具备5年以上大型机电行业的从业经历。从2010年计算,5年以上的从业经历即意味着在2005年以前进入大型机电行业。分析机械设备制造行业近几年的发展,风机制造的快速发展,正是从2005年开始的。因此,业界人士认为,如果有新的投资者再进入风机制造行业,那么它自建工厂或参股小型企业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由于类似华锐、金风科技的大型企业均能轻松满足征求意见稿所拟定的准入标准,落后技术企业被淘汰后,这些大型企业将因市场竞争更为有序而获益。
风电配套政策不断完善
事实上,包括此前公布的《风电并网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在内,这两份征求意见稿均已在业界之中掀起轩然大波,引起的争论层出不穷。
不过,正如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所指出的,征求意见稿出炉的本身,已经是风电产业逐步成熟的重要表现,意味着风电配套政策正不断完善。
2005年之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家风电制造商,且规模小、技术落后,外资企业占据大部分市场,风电场建设主要依赖进口。为了支持本土产业,经过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内风电产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风电装机容量连年翻倍增长,风电领域投资热潮迭起。
但是,由于风电产业整体规划缺失,风电相关配套政策、标准制定滞后,导致国内风电设备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与此同时,技术瓶颈无法突破导致成本高企、风电设备投资盲目等问题,同样困扰着风电产业。
面对这样的行业现状,国家开始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及时规范了行业发展。2009年7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从规范市场和价格机制等方面对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2月23日,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海洋局联合编制了《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海上风电发展规划编制、海上风电项目授权、海域使用申请审批和海洋环境保护、项目核准、施工竣工验收和运行信息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程序和要求。再 加上两份征求意见稿,可以说风电配套政策越来越成熟。
杭州前进风电齿轮箱有限公司总经理顾问宣安光说,风电设备制造业的盲目上马问题十分突出,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推进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最终利于行业发展。
标准或有利于风电并网
《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是针对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制定的一份准入草案,严格来说与风电并网关系不大。但是,由于风电标准化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风机产品又直接与并网相关,因此,从对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要求仍可以看出对并网的影响。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3月29日召开的能源行业风电标准化工作会议上表示,风电上网难问题既与电源、电网建设不匹配有关,又与风电机组的性能有关,例如,当前并网的风电机组普遍不具备低电压穿越性能,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隐患。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迟永宁解释说,低电压穿越是指当电网故障或扰动,引起风电场并网点的电压跌落时,在一定的跌落范围内,风电机组能够不间断并网运行。因此,是否具备低电压穿越功能是一个技术性问题。
在《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有专门关于“技术进步”的大项,即规定了风机要不断采用先进技术,实现与国际接轨;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必将会更加有利于风电并网,保证电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鉴于业界对征求意见稿的讨论日益激烈,最终的定稿可能与初稿有所区别。不过,初稿所确立的原则将得到体现。
提高准入门槛,为的是摆脱“技术空心化”
近两三年来,风电设备制造业产能呈爆炸式增长,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数量也在增长。但是,尽管风电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大多数生产企业却是“技术空心化”。
技术空心化表现有二:一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浑水摸鱼,本身的研发能力非常弱,在高额利润驱动下上马了风电,产品质次但价廉,扰乱了市场秩序;二是有一部分企业看似产品不错,却是引进国外技术制造的,吸收再创新的成分不多,产品虽好,却不太适应中国多风沙的现状。
此次工信部发布准入标准,提高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门槛,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从这一标准的实际作用看,它可以帮助我国企业加快摆脱技术空心化的局面。从行业层面看,这一措施净化了市场环境,使企业降低了在低档次产品领域相互厮杀的机会;从企业层面看,征求意见稿特别规定了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少于5%,这相当于强迫企业进行产品升级。
依靠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风电设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意见稿还应加强两方面工作。
一是引进的技术与国内风电场的气候环境是否能适应,需经过科学论证。而且,需健全风电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为风电设备质量提供保障,并以此推动市场整合。
二是政策上加大对关键零部件研发和制造企业的扶持力度,激发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热情,而不是把眼光只盯在整机制造上。目前,关键零部件特别是最核心的轴承和控制系统的国产化能力,国内市场还是一片空白。
一个产业的发展,其生产能力宁可增长慢一点,也要扎实一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摆脱核心技术依靠引进等,正是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需要刻不容缓解决的难题。